觀點
阮穎嫻:控煙政策亂抄加拿大經驗 恐淪四不像

【明報文章】為追7.8%吸煙率KPI(關鍵績效指標),醫務衛生局提出「控煙十招」,目前正在立法會審議。當中數項舉措對公眾而言影響較大,但由於當局單純硬套外國如加拿大的部分措施及其細節,卻刻意忽略當地的整體控煙佈局,淪為東施效顰,政策成效恐適得其反。
政府應虛心聆聽各修訂方案
其中,「控煙十招」擬在《吸煙(公眾衛生)條例》中加入「附表10:指明添加劑」,局方聲稱為對加味傳統煙的添加劑新增禁止列表。然而,附表的實際影響本質上遠超此範圍,幾乎所有香港市面有售的國際及中國內地煙草品牌產品,包括原味煙、薄荷煙、果味煙,均包含「附表10」裏所含物質,可能全部被迫下架,或引發市場混亂。各黨派議員為了保持市場秩序,由原則性地反對禁加味煙措施,現亦提出不同版本的中庸修訂方案,政府應虛心聆聽。
即使附表問題得以解決,卻仍有私煙危機。含指明添加劑(除薄荷味之外)的傳統煙草產品銷售,將於2027年第二季被禁止。屆時,無法再從正當渠道買到薄荷煙以外的其他口味煙。
醫衛局聲稱這項禁售加味煙的政策,尤其添加劑列表,借鑑了加拿大經驗。該局副秘書長稱(註):「加拿大在過去10多年,無論是實施加味煙禁令,先禁非薄荷煙,然後禁薄荷煙,均看到吸煙率一直下跌。2010年加拿大的吸煙率是17%,在實施禁令等各方面措施後,至2021年左右,最新數字是略高於10%,這是很好的參考案例。」然而,局方卻僅僅模仿禁售口味及使用類似成分表,但未考慮控煙策略背後的整體框架和配套措施。尤其當局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加拿大控煙政策的關鍵——支持電子煙作為戒煙工具。
被忽略的加拿大控煙關鍵
加拿大衛生部經科學驗證,認可電子煙作為減害產品,鼓勵成年吸煙者用電子煙替代傳統煙,這與收緊對傳統香煙的監管有直接關聯作用。以另類煙替代傳統煙,是世界趨勢,英國亦有類似替代方案。控煙成效顯著、吸煙率甚至比香港更低的新西蘭,也同樣大力鼓勵吸煙者轉用另類煙草產品,當然亦是被本港醫衛當局有意無意忽略不提的案例。反觀香港,政府固然嚴厲收緊傳統煙的選擇,又禁止另類煙;與此同時,戒煙服務成效不彰,私煙市場反而持續壯大。
香港早前連續兩年大幅增加煙草稅,煙價高得離譜。目前,過境買境外煙,再合法過境打稅,仍然會比在香港本土買來得便宜。羅湖口岸免稅煙的價錢,只是香港正牌煙的三分之一左右。港人外遊及北上成風,日本、馬來西亞的煙價又便宜得很,回香港再打足稅,都比正價便宜得多。禁止加味煙措施生效之後,相信情况會更普遍。若說煙民真戒煙,那還值得,但結果就是吸煙人數沒有大幅減少,煙草銷售營業額去了別的地區,或者轉吸質素可能更差劣的煙。社會沒有更健康,醫衛局KPI沒達成,就是白白送人GDP(本地生產總值)。
以上亦都反映了局方未能充分理解本地與加拿大的差異。香港與內地及鄰近國家的稅率差距,以及市民出入境頻繁,非法或跨境煙草猖獗,導致煙稅政策無法收到控煙成效。同一道理,香港硬性照搬加拿大禁加味煙的做法,未能考慮兩地社會經濟及市場結構不同,恐會導致措施成效不彰。
近日我聽着麥浚龍的《借火》,詞為周耀輝所填,講述兩個人在孤獨和寂寞中,於偶然相遇時借火點煙的情景。歌詞深邃曲婉,情感細碎,抽離而浪漫。歌曲在2008年推出,當時香港吸煙率為11.8%;最新2023年數字為9.1%。
歌詞第一句很長:「剛剛要去便利店裏,為着香煙無人點火,湊巧你正走出路上搖搖盪盪,明明喊過不借得太多,也想借點火。」但我身邊的煙民,說已經很久沒在便利店買煙了。原因?吸煙者轉向黑市。政府不但損失了煙草稅收,還失去了監管市場能力,令控煙政策成效打折扣。如果禁止本地合法商戶銷售加味煙,又禁售另類煙產品,情况只會更差。再者,原來以往士多、便利店有三至四成收入來自煙草;流去黑市的煙草生意,恐怕令前線零售面對更大經營壓力。
需按本地情况整體佈局
香港當局「抄考」加拿大相關做法,欠缺針對本港的獨特社會文化和基層需求的整體佈局。畢竟,加拿大控煙政策建立在其公共衛生體系、法律規範及多元化社會宣傳基礎之上,各級政府將控煙與健康教育、社區參與和輔導服務有機結合,推出一套涵蓋預防、戒煙支持和法規管控的綜合方案。單以卑詩省為例,就有「QuitNow BC」免費戒煙計劃,提供個人化計劃、支持多語言電話輔導及虛擬支持群組的社區配套。而本港醫務衛生局,卻未能根據本地文化差異及居民吸煙習慣,靈活調整措施,缺乏更具針對性的社區動員及心理支持服務,與煙民愈走愈遠。
全球控煙趨勢持續演變,例如內地自2022年起全面規管另類煙,早前台灣則正式批准加熱煙上市發售,反映各地當局在控煙政策上逐步採用更彈性且科學的方法。新加坡即使全面禁止使用與銷售另類煙,卻不禁止相關產品的本地研發。香港也應考慮在嚴格控煙的同時,允許研究開發另類煙,以推動創新,避免與創新經濟背道而馳。
控煙政策不是單靠抄別國案例就能夠成功,更需要根據本地情况,實行整體佈局和靈活調整。醫務衛生局借鑑加拿大經驗,但忽略加拿大、英國等以電子煙作為戒煙工具的重要,導致政策呈現「左抄右抄」的四不像局面。香港的控煙之路,必須擺脫這種硬性照搬的模式,制定更全面、科學及本土化的策略,才能夠真正降低吸煙率,遏制私煙氾濫,推動「無煙香港」邁向成功。
註:LC Paper No.CB(3)1161/2025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