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獨立逾廿載 東帝汶差半步圓東盟夢

【明報專訊】亞洲「最年輕國家」東帝汶正式獨立逾20年後,終有望在今年10月正式加入東盟,為融入東南亞政經體系踏出關鍵一步。東帝汶1970年代結束葡萄牙殖民管治後即遭印尼吞併,經歷逾廿載暴政後才在國際介入下,2002年終正式獨立,惟百廢待興下依賴國際援助,難以符合全面加入東盟的條件。在「東盟夢」終見曙光之際,緬甸軍政府上月突成攔路虎,為東帝汶「臨門一腳」帶來變數。有東南亞研究學者向本報表示,東帝汶加入東盟是互為有利,相信緬甸軍政府的反對只是政治信號,難以改變既成事實。
明報記者 曾永昌
東帝汶曾是澳門以外葡萄牙在遠東地區的僅有殖民地,1975年短暫宣布獨立,即被印尼入侵佔領,此後遭遇有系統的暴力鎮壓、性侵甚至屠殺。到1990年代末獨裁者蘇哈托倒台後,印尼終予東帝汶舉行獨立公投的機會,但在1999年公投通過後,涉嫌由印尼軍隊煽動的民兵即四處施襲,要由澳洲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控制局勢。東帝汶延至2002年才正式獨立,旋即獲東盟觀察員國身分,但因重建需時,2011年才正式申請加入。經過多年審核,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以東盟主席國政府首腦名義宣布,東帝汶可望在今年10月另一場東盟峰會上,成為東盟第11個正式成員國。
然而,由軍頭敏昂來統治的緬甸7月突然致函東盟,以東帝汶譴責緬甸軍事政變及公開跟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接觸為由,指其違反東盟不干涉原則,正式反對東帝汶入盟,令外界關注東帝汶的「東盟夢」面臨暗湧。東帝汶總統拉莫斯-奧爾塔指緬甸軍政府表態「無關痛癢」,但後者的喉舌傳媒本月加強對東帝汶的言辭攻擊。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及項目主任林薇伶(Joanne Lin Weiling)向本報表示,東帝汶加入東盟對雙方而言各有益處——對東帝汶而言這是重要里程碑,象徵其完全融入東盟大家庭,給予推動發展、外交及經濟抱負的平台,而且可感受更多地區歸屬感,對這個規模較小且年輕的民主國家尤為重要;對東盟而言,作為東南亞最民主國家之一的東帝汶加入,有助帶來政治多樣性和原則性的聲音,完善東盟地理佈局,加強東盟作為「具包容性、以社群為基礎」組織之可信度。
專家:緬反對政治信號多於實質否決
對於敏昂來政權的表態,林薇伶形容緬甸軍政府目前在東盟被降格,僅被允許派遣非政治代表參加峰會和外長會議,故其反對不可能有太大影響。她指過去到現在不少東盟主席國都跟NUG和其他民族地方武裝接觸,此舉符合東盟緬甸問題「五點共識」中要求與所有相關方對話的精神,而東帝汶並非唯一這樣做的國家。她稱馬來西亞會尊重東盟程序並諮詢所有成員,但不太可能讓緬甸破壞東盟領袖原則上同意的事項,緬甸軍政府的反對更似是政治信號多於實質否決。
制度基建待完善 東盟訂路線圖助融入
相對而言,東帝汶入盟挑戰在於其制度能力。林薇伶指加入東盟意味需處理大量技術工作,每年在經濟、安全和社會文化等領域有過千場會議,東盟合作需強大跨部門協調、法律對接和外交資源,東帝汶仍在建立必要的基建、專業知識和系統來滿足要求。經濟整合是另一障礙,她指東帝汶最終須符合東盟經濟協議,涵蓋貿易、投資、金融、能源、交通等各方面,涉及升級海關系統、提升透明度、法規協調和增加人力資源,過程需要時間——東盟為此已制定路線圖,協助東帝汶逐步融入並履行義務。
與華密切料不變 增西方伙伴「平衡」
東盟其中一大挑戰是如何應對中美角力的影響,東帝汶加入後也要面對外交平衡考驗。林薇伶指東帝汶傳統上跟中國有密切關係,尤其基建和發展援助方面,但也會尋求加強與美國、澳洲等民主國家伙伴的關係。她預期身為新成員的東帝汶會遵守東盟的戰略中立原則,估計東帝汶與中國關係不會有重大轉變,但會藉增加伙伴關係、更多參與地區外交來尋求更平衡的策略,加入東盟尤其有助東帝汶接觸到更多平台和伙伴,可用更謹慎和集體的方式,而非僅靠雙邊關係來應對大國競爭。
(亞洲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