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熱點

處暑2025|處暑「秋乏」渴睡易攰 中醫3湯水健脾安神強筋骨【附食譜】 (10:48)

發佈於

今日(23日)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註冊中醫師徐思濠表示,處暑時節季節轉換交替,容易出現「秋乏」(例如經常想睡覺,不想說話及反應變慢,身體易感疲倦,感覺四肢無力);另一方面亦會出現食慾下降,容易腹瀉及大便稀溏的情況。徐思濠介紹3款湯水,可健脾、補氣或強筋骨,有助減輕秋乏的疲勞不適。

●酸棗仁圓肉安神湯(3至4人分量)

材料:酸棗仁3錢、淮山5錢、圓肉5錢、茯神1両、紅棗5粒、瘦肉半斤、清水2.5公升

做法:材料洗淨,瘦肉汆水,以水2.5公升煲1.5小時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健脾、寧心安神、改善睡眠質素。適合夜睡不寧、多夢神疲者,有助減輕秋乏引致的疲勞不適。

●補氣西洋參石斛湯(3至4人分量)

材料:西洋參3錢、石斛3錢、淮山5錢、百合1両、蜜棗2粒、瘦肉半斤、清水2.5公升

做法:材料分別洗淨,瘦肉氽水,以清水2.5公升煲1.5小時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氣生津、健脾潤肺。適合精神疲乏、口乾舌燥、身熱多汗的人飲用。西洋參藥性偏涼,助清熱。體質偏寒者可以黨參代替西洋參,功效較平和。

●粉葛桑枝雞腳湯(3至4人分量)

材料:粉葛1斤、老桑枝5錢、牛大力1両、紅蘿蔔1個、蜜棗2粒、雞腳6隻、豬𦟌1斤、清水3公升

做法:材料分別洗淨,紅蘿蔔去皮切件,豬𦟌及雞腳汆水,以清水3公升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湯吃肉。

功效:強筋骨、祛濕清熱。有助改善秋乏引致的不適。體質偏寒者可先把洗淨切件後的粉葛在鑊中以中火略炒,減低寒涼使湯水更溫和。

(註:各人體質不同、食物過敏情況不同,倘有任何疑問,應先向註冊中醫師或家庭醫生查詢。)

文:葉志瀛

處暑養生方法(中醫動)

處暑 實用資訊:

兩湯水祛濕補氣潤喉:淮山蓮子太子參湯、羅漢果水

短片:保健操紓失眠煩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