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港大醫學院創AI模型辨精子受精潛力 準確率達96% (16:20)

港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首創一套人工智能(AI)技術模型,根據精子與卵子外層透明帶結合的形態特徵,自動識別具備與卵子透明帶結合能力的人類精子百分比,以評估男性生育能力。港大稱,AI模型的臨床驗證結果準確率逾96%。港大又說,以往預測男性精子的真正受精潛力存在局限,透過AI可提早預警受精失敗風險,提升懷孕機會。
港大指,男性的精液只有約7%具受精潛力。目前輔助生殖治療前評估男性生育能力的標準檢查耗時費力,且高度依賴技術人員的主觀判斷,精子質量檢測因而難以標準化,亦只能依賴精液分析中的濃度、活力和形態等參數來選擇輔助生殖技術中的受精方法。5%至25%男性在體外受精(IVF)經歷低受精率(少於30%)或完全受精失敗。
港大醫學院團隊研發的AI模型以卵子透明帶的選擇性結合機制為基礎,從卵子角度篩選優質精子,並將具備透明帶結合能力的精子比例臨界值設定為4.9%,若低於此比例,即男性有受精問題的風險增加。AI模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分析了逾千張精子影像,準確率逾96%。研究團隊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對117位不孕或原因不明不孕的男性作臨床驗證,分析逾4萬張影像,結果證實精子具備透明帶結合能力的比例,與人工受孕成功率密切相關。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副教授趙志昂指,AI模型能提早預警受精失敗風險,識別IVF中受精功能受損的患者,為傳統精液分析可能檢測遺漏的生育問題提供新的診斷工具,幫助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提升懷孕機會。港大表示正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以進一步驗證AI模型的臨床應用,期望造福更多不孕不育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