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中大偕內地 首中國學者主理《刺血針》癌委會報告 肝癌新症料2050年翻倍 六成可預防倡增篩查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和內地學者領導《刺血針》(The Lancet)肝癌委員會發表報告,是該國際權威醫學期刊首次由中國學者主理癌症委員會報告。報告預測若不採取任何措施,全球肝癌新症將在2050年翻倍,但約六成病例可預防,並估計長期過量飲酒、脂肪肝引致肝癌的趨勢上升。報告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陳林稱,香港較多個案由乙型肝炎引致,若做好措施可預防六至七成肝癌個案,指香港可加強篩查及治療,建議政府推行乙肝篩查外,應探討針對脂肪肝等其他高風險群組的篩查。

酗酒脂肪肝致肝癌比例料趨升

報告估算,倘無任何干預措施,全球肝癌新症將由2022年的約87萬宗倍增至2050年的152萬宗;死亡人數由76萬增至137萬。報告指出,全球倘積極預防肝癌,每年將新發病例減少2%至5%,可扭轉上升趨勢,預計至2050年累計最高可減少1700萬肝癌新症及1500萬宗相關死亡個案。

報告亦估算,未來25年乙肝仍是肝癌最主要病因,但因長期過量飲酒、脂肪肝而患肝癌的比例上升,乙肝和丙肝則呈下降趨勢。報告指2022年有18.8%肝癌個案由長期過量飲酒導致,估算至2050年增至21.1%,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比例料由8%升至10.8%(見表1)。

報告指至少六成肝癌個案可預防,並提出10項建議(見表2)。作者之一、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說,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接種肝炎疫苗可有效避免病毒感染,而少飲酒、控制體重、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亦有助肝臟健康,提及體重下降10%可逆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並引述研究指安全的酒精攝取量約每日不多於10克。

代謝脂肪肝病 港患病率三成

至於香港情况,黃煒燊指香港慢性乙肝發病率為6.2%,慢性丙肝發病率約0.3%至0.5%,強調本港在防治病毒性肝炎已做了許多工作,包括提供初生嬰兒疫苗、抗病毒藥物便宜等;但香港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為30%,不容忽視,且急性酒精相關肝炎發病率亦上升。

倡篩查高風險群組 降治肝癌藥價

肝癌是本港癌症第三位殺手。陳林稱香港在防治肝癌方面「做得唔差」,但篩查及治療可改善。對於政府今年內將推出乙肝篩查資助計劃,陳表示支持在社區層面篩查,並由基層醫療跟進甚至治療,亦提醒政府及學界應探討如何篩查其他肝癌高風險群組,提及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的目標群組約200萬人,公帑難負擔全面篩查,可篩查高危因素,如BMI值高、患糖尿病等。

陳林還說,香港治療肝癌藥物費用高昂,不少病人需北上買藥,冀政府研究方法降低藥價,包括和內地合作,或使用非專利藥等。團隊亦倡提高公眾對肝臟健康的意識。黃煒燊稱可考慮推廣食物標籤,如餐廳標示菜式卡路里含量,但強調應結合宣傳教育,「乾炒牛河是1000卡路里,究竟多還是少?是否已是全日攝取量?普羅市民不知道」。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