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衛昕:「為民」與「高效」治理實踐深化探索

【明報文章】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以民為本」是政府施政的根本立場,決定政策的價值導向;「提升效率」是政策落地的關鍵保障,關乎治理的實際效能。習近平主席於2022年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明確指出:「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是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好、發展好的迫切需要。」
近期社會上有質疑認為,舉辦公聽會次數較少,擔心是否會影響民意表達及政府不能廣泛聽取民意。筆者認為,聽取民意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最重要則是令「以民為本」從理念轉化為市民可感知的實際福祉,構建起效率與民意協同共進的治理新格局。
告別「諮詢難,反饋慢」
公共管理學的「公民參與理論」強調,公民是公共治理的核心主體之一,通過多元、便捷的參與渠道將公民意見納入政策制訂過程,既能提升政策合法性與針對性,也能減少政策落地後的阻力。在過去政策諮詢中,我們往往會出現過於依賴大規模聽證會、書面反饋等單一渠道模式,存在「時間成本高,覆蓋範圍窄」等問題,許多有效意見很容易被淹沒在零散意見中。
近年,針對以往公眾諮詢的弊端,社會開始討論如何使政策諮詢更精準和有效。筆者以2024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為例,特區政府構建了「線上+線下」、「廣泛覆蓋+精準聚焦」的多元諮詢體系。
首先,線下深度交流方面,去年8月18日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多名司局長出席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將諮詢分為「聽取意見」與「專題討論」兩部分。前者直接傾聽市民現場發聲;後者圍繞「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兩大核心主題深入交流,確保議題聚焦、意見務實。
其次,線上全面覆蓋方面,同步通過施政報告專題網站、社交媒體帳號、電話熱線、電郵等渠道,開放徵集意見。這次嘗試,意在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令無法到場的市民也能夠便捷參與,使意見的蒐集更有效和精準。
社會上有一種迷思,認為舉辦愈多公聽會,就能夠蒐集更多意見。然而事實是,在以往公聽會提交的建議中,即使是不同團體提出的意見,內容也往往是格式化及大量重複。也就是說政府耗費大量時間,但得到的建議卻沒有大家認為的那樣高質量。
因此,近年政府更注重於政策諮詢中與專業團體精準對接。以修訂《僱傭條例》為例,勞顧會就檢討「連續性合約」規定開展深入討論,積極聽取了分別代表僱員及僱主的委員意見,之後將意見提交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委員會整體上支持修訂建議,並促請政府盡快修例。可以看出,於整個政策審議中沒有召開公聽會,但卻包括了所有持份者,並且非常有效率地通過,保障了勞動關係的健康發展。
以民生為導向 解市民之所憂
「服務型政府理論」是現代公共管理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其核心要義在於:政府根本職能是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解決民生訴求,而非單一「管理」角色;政策制訂與調整,需以公民實際需求與感受為根本標尺。
筆者認為有兩個典型案例,清晰展現這一導向。第一個是暫緩垃圾收費政策,尊重市民合理關切。去年特區政府原計劃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策,惟在前期調研裏發現,市民對政策存在諸多擔憂。為充分吸納民意、避免政策「一刀切」,當局果斷決定暫緩政策。這一決策打破了「政策既定不可改」的傳統思維,體現了服務型政府「以公民需求調整政策」的核心邏輯,而非以「行政效率」凌駕於民生關切。第二個則是整治衛生黑點、改善生活環境的行動:針對長期困擾市民的衛生黑點問題,特區政府主動聯繫地區組織,統籌多部門協同發力,通過定期巡查、集中清理、長效監管等措施,推動絕大部分衛生黑點的環境狀况顯著改善。這正是服務型政府「主動提供公共服務,解決民生痛點」的職能體現。
協同治理 使政策從紙上落到民生實處
「協同治理」強調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在共同目標指導下,通過合作、協調和整合,共同解決公共事務和管理挑戰的治理模式。這就要求優化「諮詢-決策-落實」全流程,打破部門壁壘與主體隔閡,實現「1+1>2」的治理效能。現時許多政策,通常都是通過「政府、立法會與地區攜手」方式落實,推動政策從「議而不決」走向「決而即行」。
從實踐來看,協同治理的價值主要體現於兩個層面。一方面,特區政府強化與立法會的溝通機制,通過政策出台前的意見對接、創新「前廳交流會」等形式,讓官員與議員圍繞土地、房屋、金融等核心議題面對面凝聚共識,減少了法案審議階段的阻力。另一方面,立法會摒棄「拉布」空談,聚焦「解決實際問題」,配合政府推動多項民生政策高效落地,例如快速撤銷樓市「辣招」、加速審議《簡樸房條例草案》等,形成「政府提出需求-立法會協同支持-政策快速落地」良性閉環。
結語:「為民」與「高效」並行
現時政策諮詢優化的實踐,不僅打破了「效率與民意對立」的固有認知,更構建了「以民為本」與「提升效率」相輔相成的治理新範式。筆者認為,不可否認在政策制訂過程中讓更廣泛市民參與其中,有利於政治制度發展;然而,若政策經過漫長制訂過程後仍無法落地和實施,最終會使市民對政策決策過程及體制感到失望,令治理體系失去權威性。
未來,隨着香港治理精細化程度提升,若能夠進一步優化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深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完善協同治理流程,必將為香港長期穩定發展與民生持續改善,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廣西僑聯青年委員會副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衛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