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何建宗、蔡嘉雯:大灣區先行者——內地畢業港生出路去向研究

發佈於

【明報文章】據統計,在內地高校就讀的香港學生人數持續增加,由2021/22學年的逾1.84萬,增至2023/24學年的逾2.33萬。香港學生升讀內地大學,主要透過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文憑試收生計劃)、中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生考試(港澳台僑聯招試)等方式。其中,截至2023/24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共有逾4.2萬名香港學生通過該計劃報考內地高等院校,當中近2萬名學生獲錄取。2024年11月國家教育部公布,2025/26學年該計劃可報考的內地高校已增至145所。

香港青年赴內地升讀大學人數不斷攀升、可選擇的內地院校不斷拓展,內地升讀大學是否能為香港青年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出路,關乎香港未來發展,值得探討與研究。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本智庫)在2019年發表了全港首份《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出路去向研究》報告,圍繞分析內地高校畢業港生面對學歷認可、專業認可、社會認可等三方面問題。時隔5年多,港生升讀內地高校的政策持續優化,畢業港生的院校、專業及工作出路、心得體驗等可研究數據更為豐富。為此,本智庫開展了「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出路去向研究2025」,調查覆蓋全國15個省市79所高校的500名畢業港生,並特別針對醫學、法學、經濟與管理學三大專業開展小組訪談。

內地畢業港生概况

本研究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20至25歲,主要畢業於廣東(60.2%)、北京(9.8%)和上海(3%)等地高校。因受訪對象成長背景對其未來發展規劃有較大影響,本研究以最後一年中學就讀地點為基礎,將受訪對象劃分為「香港長大港生」(佔45%)和「內地長大港生」(佔54%),另有1%為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長大的港生。

升讀內地大學途徑方面,43%受訪者通過港澳台僑聯招試進入內地高校,24%則經文憑試收生計劃;通過內地院校獨立招生或其他方式升讀內地大學的受訪者比例,則分別佔27%及6%。

在被問及選擇內地高校的原因時,「香港長大港生」稱來內地讀書最主要原因,是希望體驗內地文化生活;而「內地長大港生」選擇內地讀大學最主要原因,則是家人常住內地。其次,兩者還看中了內地相對較低的學費和生活費,以及發展機遇。儘管內地就業環境緊張,仍有72%受訪者表示若重選一次,仍會選擇到內地高校就讀。

畢業出路與去向方面,數據表明有59%受訪者表示本科畢業後有繼續升讀研究生課程。其中,有62%人選擇於內地修讀,主要考量學習習慣、長遠發展與生活費用;32%人選擇在港修讀。未繼續深造的受訪者中,60%計劃未來回港讀研究生,認為香港高校水平高、認可度高。本研究調查在職受訪者時,發現內地畢業港生從事的行業類型多樣,其中佔比最高的行業分別為教育(13%)、醫療/衛生/福利(11%)、金融/銀行(11%)及政府/公共事務(11%)。近一半(49.4%)受訪者表示現在工作與本科所學專業匹配度高,但也有21.1%受訪者表示工作與專業匹配度「一般」;22.2%受訪者表示現時工作與所修專業不相關。

就業壓力與挑戰方面,受經濟環境影響,內地畢業港生就業率呈下降趨勢。研究顯示,19.4%受訪者處於待業狀態,其中應屆畢業生佔半數。不同專業間的就業情况差異顯著,文史與法學等社科類待業率達27%。「沒有專門針對港生的招聘渠道」是內地畢業港生求職最大障礙,其次是「缺乏行業人脈網絡和社會聯繫」、「學歷認受性有限」、「專業資格認證銜接不暢」等。

內地畢業港生工資指數

工資水平是港生赴內地升學比較關心的方面。本研究蒐集了近年內地本科畢業港生的工資數據,並比較香港與內地(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工資水平。從研究角度而言,由於這批港生畢業時間短、背景較接近,可選擇在港或內地工作,他們在兩地的工資對比更有指標性,具較高參考價值。調查數據顯示,在內地工作的人群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至8000人民幣區間,香港工作的人群收入集中於15,001至20,000港元區間。

本研究的樣本中,內地工作的工資中位數為8924人民幣,相較2019年中位數,漲幅8.3%(見表);香港工作的工資中位數為19,151港元,相較2019年中位數增長10.6%。2025年工資指數為50(以1港元兌0.93人民幣計算),相較2019年工資指數56(以1港元兌0.85人民幣計算),兩地薪資差距加大,一部分原因是港元升值。從目前事業發展狀况滿意度來看,在港工作的受訪者滿意度(53.5%),較在內地工作的受訪者滿意度(46.8%)更高。

3點建議 輔助內地畢業港生

研究結果顯示,內地高校畢業港生的最大障礙是對內地升學「水土不服」,缺乏求職渠道;部分港生傾向畢業後回流香港,冀望更多政策支持。因此,本智庫就涵蓋人才培養、就業支持和促進回港讀研究生課程三大方向提出建議:

(1)完善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協同培養機制。研究建議創設「升學預適應計劃」,由內地高校與香港非政府組織合作,開設入學前線上課程或預科銜接課程,填補香港高中課程與內地大學教學的斷層。通過組織暑期夏令營及國情交流活動,幫助港生提前適應內地校園生活。同時,建議內地港生服務機構定期到香港中學舉行宣講答疑,增加港生對內地高校的了解。

(2)建立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就業輔助機制。為提升港生內地就業競爭力,建議依託粵港澳現有人才招聘平台,由特區政府駐內地辦事處聯合高校及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港生集中的地區搭建專屬招聘信息平台,整合兩地公務員、事業單位及企業招聘信息,同步增設求職技能培訓模塊。另可建立「大灣區數字人才檔案系統」,制訂「跨境人才數據共享規則」,系統地收錄港生學術成績、證書及實習數據,提供標準化簡歷生成與崗位匹配服務。

(3)引導內地高校畢業港生回港讀研究生課程機制。針對港生回流讀研需求,建議香港本地大學強化對內地香港學生的宣傳工作,並促進與香港特區政府駐內地機構多合作,積極向內地港生提供更多有關報讀研究生課程的資訊。同時,應更常態化地舉辦線上線下的說明會或諮詢活動,讓學生能夠得到詳細的課程與申請資訊。專業資格互認方面,建議取消港生中醫執業額外一年培訓期,擴大香港對內地醫學院認證範圍;法律行業方面,則參照大灣區律師執業政策,允許通過內地法律考試及律師培訓的港生,於大灣區從事非涉港澳台訴訟業務。研究亦建議鼓勵民間智庫與政府和高校合作,常態化發布港生就業研究報告,為兩地政府部門制訂人才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作者何建宗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蔡嘉雯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建宗、蔡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