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森:改革大學院系與專業設置架構 讓教育回歸服務社會本質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經過公開考試放榜季,新一批學子即將告別中學,邁入大學校園。除了選擇心儀高校,未來4年所學專業的抉擇,也令許多學生和家長頗為頭痛。

傳統上,法律、醫學等一直是港生最青睞的熱門專業。目前已有3所大學提出申請,計劃設立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就醫科而言,由於本地醫療人才緊缺,醫學院畢業生就業形勢相對樂觀。但商科、法律、建築這些熱門領域的畢業生,近年要在本港或周邊地區找到理想工作,難度卻與日俱增。

熱門專業「恒熱」 冷門專業「恒冷」

與不少本港及來自內地的申請人交流後,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現象:無論是本港、內地還是國際學生,無論中學階段主修文科還是理科,很多學生都將工商管理列為第一志願。儘管人氣爆燈,但商科畢業生就業情况卻不理想。此外,商科學生跨專業深造並不多見,其他專業的學生反而有不少在研究生階段轉向商學院深造。這類學生在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因具備跨學科教育背景,反而更具優勢。

同時,一些冷門專業的畢業生由於人數較少,反而更易找到好工作。儘管如此,這些就業前景良好的專業,於大學入學諮詢中卻鮮有學生問津。比如室內設計高級文憑課程這類高度實用型、市場需求大的專業,卻經常出現招生不足情况。

大專院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事實上無論是本港還是內地大學,當前的專業設置與20年前無太大差異,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導致學生於大學所學的很多專業知識,在進入社會後無法應用;而當前社會發展所亟需的知識和技能,卻無機會在本科階段學習和掌握。這問題已引起內地部門高度關注。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關於開展2025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的通知》,提出建設「微專業」政策,要求全國範圍各大專院校圍繞人才市場的迫切需求,引導各地高校聯合企業新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助力學生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就業競爭力。

據《人民日報》今年7月報道,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已遴選33個實用緊缺專業的138門一流課程及應用技能型微專業等共1455門優質資源;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12個緊缺領域的60個重點方向,建設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全國高校為2025屆畢業生共開設2654個微專業,修讀學生達7.4萬人。教育部列出的12大重點產業領域,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新材料技術等,這已較傳統學科領域(比如經濟學、工程學等)貼地很多,但像加密貨幣等領域尚未上榜。

據參與籌建微專業的內地高校回饋,修讀微專業的本科生一般需用一個學期學習4至6門微專業課程,修讀完成後可獲相應證書。這些課程大多由高校與企業聯合開發,針對行業最新用人需求量身打造,與傳統專業課程有本質區別。

筆者認為,推行微專業政策是在不改變傳統大專院校院系結構基礎上,突破現有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滯後於市場需求的重大舉措。同時筆者也觀察到,一些更具時代特徵的新興專業也正不斷湧現,比如數據科學等。

相比專業設置的更新,大學院系架構的優化更具改革意義。早前筆者與香港大學新設的創新學院院長蘇國希教授交流,了解到港大設立創新學院的意義和其運作理念。

港大創新學院由港大建築學院、理學院、工程學院、經管學院聯合創立,是獨立於港大10個傳統院系之外的全新學院,今年9月起招收首批本科生,目前僅面向理科生。據蘇院長介紹,創新學院的培養理念是:學生從解決現實問題出發,根據實際需要學習跨學科知識,主動構建個人知識體系與優勢領域。從大一開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自己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作為課程項目,在尋找解決方案過程中,通過學院導師指導,自主到校內其他院系學習所需基礎知識。

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問題導向的培養模式下,學生不再局限學習某一專業的基礎課程,而能夠跨越四大基礎學科,獲得從技術研發到項目融資等多領域綜合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在為「客戶」提供專業解決方案的過程裏,學生還會學習到團隊協作和溝通技巧。4年課程畢業後,創新學院學生將獲得「理學士(創新與科技)」這一全新的理學士學位。蘇院長表示,設置「創新與科技」這個專業的願景之一,就是為培養一批具靈活思辨和創新思維、養成終身學習習慣、能夠適應並應對社會對科技解決方案日益變化需求的理科人才。

筆者認為,港大成立創新學院具劃時代意義,其教育理念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學習知識和技能是為了更好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社會、建設香港和國家。學生為解決實際問題,自主涉獵不同專業領域知識,這有助其理解所學基礎學科知識的用處與意義,也能使其在與現實社會的互動過程裏了解國情和市場、學習商業社會運行規則,在大學畢業後無縫銜接進入相關行業發展。通過這個跟傳統「填鴨式」教學截然相反的主動學習過程,學生可以在大學時光裏學到自己未來所需,為自己設計前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中國與美國加州執業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