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影像特區:9月1嘛,年年都記得

【明報專訊】有些日子,特別容易記起。
跟移民數載回港省親的老友飯敘,提起誰誰生日。座上教書朋友即謂:「佢9月1嘛,年年都記得。」的確,這天對師生而言可謂特殊,當過老師的,總有三數個深刻的開學日片段。
我倒好奇,9月1日將臨未至那區間,是否天下就無事可記呢?於是以「開學前,老師在做/在想什麼?」為題,趁8月下旬向老師們徵集照片,42位老師共傳來80多幀(篇幅關係,部分相片未能盡錄),相片主人Miss和阿sir大概為2比1。
細看後,發現多數照片可以「公」「私」二分。
A:公——蓄勢待發
此類照片顯示學生雖未開學,老師卻蓄勢待發。
常見的題材之一,便是老師準備教學內容和教材,多數老師視之為核心業務,趁開學前容易集中多備點課。教材上的旁注像老師的self talk,「最重要就係寫一次,喺個腦度演繹咗先」,反映老師消化後再傳授的過程。畢竟透徹了解和審視課程內容的what與why,才能舉一反三,引領思考。
要教,便要明白學生如何學。題材之二,是老師在準備和整理能引導學生理解的教具及物資,一如視藝老師的畫紙般繽紛。勉力搬運的老師說「開學物資多籮籮」,沒想過的是,老師已進化成為maker,除了教具,連批改用的印章,磁石竟都是DIY。
題材之三,是學習/工作空間環境的營造,執枱由打開暑假前封存作搬運的紙箱開始,有老師說「整理(桌面)同時也整理思緒」,不少老師原來也在這時做壁報,「提醒學生,提醒自己」,另邊學生繪畫的活力壁畫,也在默默鼓勵着老師。
學校作為組織,無論定下何種目標,還得靠人完成。題材之四是學校這陣子在用的表格、文件及開會現場,從中見到部分學校近兩星期天天上下午均有會議,反映了老師間如何合作和協商,而非單打獨鬥,不過溝通也有代價,有老師以「密鑼緊鼓」、「看不見盡頭」形容會議。至於課表代表開學後學校運作的方式,也決定老師全年的生活節奏,有新丁老師收到課表和崗位文件後,本想回覆我的相片邀約,但「衝擊到唔記得影相」。
機械般的執行者不能成為專業人員。題材之五,是老師的學習和反思,既有學校安排的社群學習和退修,也有自發閱讀、參加社區考察、看展覽「補充養分」,有老師用行街和旅行相片表示「無處不在的教學靈感」,也有老師帶學生到遠方沙漠交流而教學相長。
B:私——善待身心
在持續縮班陰影下,叢林法則或重新主導教育生態,人文價值備受衝擊下的老師專業,self-care將會是關鍵詞之一。是次徵集到的照片中,多少反映老師私下對身心健康的關切。
民以食為天,老師傳來的照片既有獨食的me time,也有友聚的高興,校內有私用茶具可以品茗,也有為保養聲帶而泡中藥,再來點甜的「為自己打打氣」。
從前有個新來港學生備考DSE時告訴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3幀有關運動鍛煉的照片,剛巧都是女老師傳來,若你見識過百折不撓的香港女子,想必同意女老師不必柔弱自限,身心強健最重要。
除了自己顧自己,老師也跟其他獨立個體建立關係。談到陪伴與連結,主奴難分的寵物竟然立馬上榜。看來老師中貓奴不少,只有形單影隻的狗兒聊備一格。至於出遊返港捎來手信,也算是一年一度互表友好的儀式,有時同事也會成為朋友,離職也會送花不捨。
C:公私之間
A、B類的照片或已反映公私重疊之弔詭。既有老師在work from私宅,即使人已身處工作間,老師也不忘在公領域展現私下個性,單從不同的工作枱風格,便可見專業標準並不等於千人一面。上下班途中的相片殊有趣味,來回兩個世界時老師切身經驗「公私之間」的特質,香港阿sir跟Miss一樣感性,仰望同一天空,同樣會把私人感情投放於職業,會想像來年工作的希望和挑戰,會提醒自己珍惜當下。
參與是次習作的香港老師來自中小幼界別,有教主流學校也有群育學校,有任職百年名校也有區域小校,有年輕也有資深,有常額教師也有合約員工。他們有教語文、人文、藝術,也有教數理、商業、跨學科;做人有嚴謹也有care free;他們的學生或面對小一入學面試、小五六呈分試、DSE或IB。這些異中有同的照片,反映教師群體的多元,但有共同追求真善美之志;這邊看,許多老師是具專業堅持的一群,翻頁那邊看同一批老師,他們也是具人性的血肉之軀。
來年實踐專業,當由夏入秋之際42名老師記錄的生活百態偶爾浮現,可會想起工作上的喜悅或有人跟你分享,挑戰也許不止自己獨個面對?
文、策劃˙潘宇軒(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圖˙一眾香港老師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