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調查發現逾兩成學生感抑鬱焦慮 約三成有學業拖延行為 (18:54)

發佈於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31日)公布「2025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調查發現逾兩成受訪學生分別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及壓力,整體情况與去年相若;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最常見的行為包括將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愛羣社會服務處分析,學業拖延與抑鬱、焦慮及壓力呈高度相關,即負面情緒越多、愈容易出現拖延情况,強調「及早介入」非常重要,建議從青少年及家庭兩方面介入,建立支援網絡。

調查於2024年11月至今年3月期間進行,共1802位中學生受訪,調查涵蓋學生的幸福感、精神健康狀况、生活滿意度及學業拖延情况。結果顯示,約26%受訪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抑鬱,最常見抑鬱徵狀為「沒有甚麼好事情是我可以期待的」;22%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焦慮,徵狀多數與身體警號有關,最常見為「好像快要暈倒」、「我感到恐懼」。至於壓力方面,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學生佔20%,較去年增2.9%,最常見的壓力徵狀為「我為小事而煩惱」、「我對很多事情感到有壓力」。

調查亦發現,受訪學生整體幸福感平均分為2.9分(滿分為5分),屬一般水平,當中男生幸福感高於女生;達高水平幸福感的學生(33.6%)較去年升7.3%。學生最不滿的生活範疇為「時間管理」(40.7%)、其次是「學業」(36%)、 「公開考試」(33.6%);而最滿意的為「家庭關係」(51.8%),其後的是「身體狀况」(46.9%)及 「人際關係」(43.1%)。

港大精神醫學系名譽臨牀教授黃德興說,拖延行為有時反映學生在面對壓力或情緒困難時的逃避傾向,呼籲社會各界攜手作出多元支援,協助學生有效管理並克服學業拖延問題。愛羣社會服務處臨牀心理學家紀正楠建議,青少年可嘗試將任務拆分為小目標並逐步完成,配合適度自我獎勵;家長宜以身作則,展現良好的時間管理與專注習慣,同時以肯定取代責難。

愛羣社會服務處助理總幹事盤鳳愛則建議學校以過程性評估取代「一試定生死」的考試模式,重視「學習過程」而非僅僅是「最終結果」,亦要教導學生如何面對失敗及接納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