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天井助聚人聚焦 學者倡重建保留

發佈於

【明報專訊】屬雙塔式建築(俗稱井形公屋)的華富二邨在大廈天井舉辦盂蘭勝會,有學者建議至少一座大廈保留天井設計,承傳該邨的盂蘭勝會。房屋署回覆查詢稱,項目團隊已主動與盂蘭勝會相關代表「深入溝通」,並積極考慮於未來華富北接收屋邨的社區設施建築群採用中庭空間設計,以便為舉辦盂蘭勝會等大型社區活動提供可能。

房署:

華富北社區設施考慮中庭設計

翻查資料,華富邨分3期重建,第1b期涉及華建樓,以及華富二邨的華昌樓與華泰樓,調遷住户至華樂徑及華富北接收屋邨,分別於2027至2028年及2030年上半年入伙。

「天井大王」項目團隊負責人、英國列斯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院講師黃培烽獲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的「社區主導項目」資助68.3萬元,去年及今年推行「研究及紀錄華富上邨的盂蘭勝會」及「傳承華富邨的盂蘭勝會(2025年)及共同想像其未來」計劃,用於去年製作紀錄片、今年舉辦盂蘭勝會等。

黃培烽稱,華富二邨的天井設計令居民能聚焦觀看祭祀儀式,氣氛更濃厚,盂蘭勝會亦毋須搭棚舉辦,只要在天井上方掛起帆布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空間,開支較搭棚少,形容屬「民間智慧」,故建議房屋署規劃重建時至少一座大廈保留天井。不過他亦擔心即使天井仍在,隨着原有居民遷出,盂蘭勝會或會失去原貌,「如果日後轉了另一種形式、變成嘉年華,這樣還是否非物質文化遺產?」

井形公屋常見於1970年代屋邨,後來流行「Y形公屋」、「和諧式公屋」。被問到現時再用天井設計是否不合時宜,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劉文君解釋,當年隨着公屋需求增加,公屋需向高空發展,若在高樓採用井形設計,高層單位採光欠佳,亦有私隱等問題,故採用其他設計。她認為是次重建為房屋署提供契機思考如何善用空間承傳盂蘭勝會,例如讓市民能坐着看儀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華富盂蘭勝會停辦5年復見 邨民憂重建後難重現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