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中醫說:《黃帝內經》蘊涵科學理論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00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下稱《內經》),學術界一致認為是中醫學建構的基礎,中醫藥界視為理論和臨牀規範的「法典」。自《漢書.藝文志》記載其成書以來,至今經歷戰國、秦、漢、唐、宋、明、清等時代,雖然研究者達百家,產生數十家不同學術流派和見解,但整體中醫學發展史中從未脫離《內經》的藩籬。

《內經》是用另一副眼睛和頭腦去認識和分析生命和疾病,至今仍然有極重要的現代價值,一直被視為中醫學的經典著作,是大專學系中最重要課程之一,其理論法規在臨牀視作重要原則和實踐方法。

然而,少數人懷疑《內經》現代價值,特別對於它使用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指導理論予以否定,甚至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是封建迷信的歷史糟粕,應該揚棄。

針灸醫學獲世界醫壇肯定

陰陽概念大約形成於中華文明初期,夏商時期誕生的八卦卦符構成《易經》,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核心;認為自然萬物都是由對立統一關係所組成,人體也不例外。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水火、晝夜、圓缺、晴雨等;人的男女、呼吸、寤寐、吸收和排泄、興奮與沉靜、功能盛與衰等,都是對立統一關係,中醫命之為「道」,「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就是規律,是大自然總規律。這一種理論思維已經受現代科學研究者所承認,讚歎古人精明的觀察和思考。

五行概念最早記載於《尚書.洪範》篇,約在公元前500年成書,說明大自然界由金、木、水、火、土為代表5種性質不同元素和類別所構成,它們之間既相互制衡又相互資助、相互依存,使複雜的萬物和組織之間形成了協調統一的關係模式。所謂「生」是扶助、資生之意;所謂「克」(剋),是抑制、削弱之意。有了「生與克」的相互關係才構成了平衡的整體。《內經》用五行關係說明人體生命是通過「生克制化」關係完成的協調統一和生生化化的生命體。

一些人把世俗占卜用語錯誤理解為中醫五行學說同一概念,當然是荒謬。

《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靈樞》又稱《針經》,是專門講述針灸醫學,其實《素問》所講的中醫理論和病證治療也是以針灸學為中心;所以《內經》是在針灸醫學的臨牀實踐基礎上形成。其所記載的僅有13個方劑,目前也很少人使用。針灸醫學已獲世界醫壇肯定,世界衛生組織(WHO)向世界推廣使用數十種疾病的針灸治療。目前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針灸學會,並組成「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針灸的治療效果有目共睹。

《內經》的理論和實踐有重要的臨牀價值,蘊涵前瞻和科學的理論,具有不可忽視的現代科學價值。

文:孫外主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訪問教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