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照顧者無微不至 中風病人反難學自理

發佈於

【明報專訊】腦中風是常見嚴重疾病,通常伴隨肢體偏癱、平衡障礙、活動能力下降、記憶或判斷力下降等後遺症,對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巨大身心影響,需要重新適應生活。

復康過程需要耐性,除了與各專業醫學團隊合作,照顧者亦十分關鍵。若照顧者缺乏正確知識,可能會影響中風患者的復康進度,甚至導致自身勞損。適當的照顧技巧,可助照顧者有效地支援患者康復。

照顧者及家人首要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中風成因,對症下藥,控制病情,預防再次中風及產生後遺症。照顧者若掌握患者具體病情,包括身體受影響區域,有助制訂相應護理照顧計劃。事實上,腦中風位置或範圍不同,其病理都各有差異。腦部功能受損是不能彌補的創傷,可能會導致偏癱、肢體無力、言語障礙及認知問題等,將來不一定會痊癒。

分拆大目標 達成小目標添成功感

在復康過程中,應將最終目標分拆,計劃多個容易達成的短期目標,並定期評估及調整。透過達成短期目標,不僅提高成功感,也令大家更有動力邁向最終目標。照顧者要根據患者病情,協商適切的生活安排或選擇輔助物品來提升自理能力。如果患者的認知功能已受損或對中風病情不大了解,切勿過分倚賴患者的決定。

患側手避放健側 免過度拉扯傷神經

家居環境方面,建議移除可能導致跌倒的障礙物,如地氈或雜物;安裝扶手和防滑墊,確保患者行動安全。如果患者有偏癱、感知缺失,更要留意姿勢問題。要保護患側(身體受影響的一側),應將患側保持原位,例如左手放在左邊,以便身體區分左右位置。若患側的手過度拉扯並放在健側,可能會擠壓患側的手臂神經叢,導致神經不適或不能逆轉的神經受損。

肩脫位用護托 坐下用咕𠱸承托

若肩部脫位,站立及步行時建議使用肩膀護托保護關節,坐下時使用咕𠱸承托手臂,避免因地心吸力加劇脫位問題。

鼓勵日常用健側帶動患側

日常生活中,照顧者應避免「過度協助」中風患者。許多照顧者眼見患者上肢不靈活,心急之下就主動為他們穿衣、餵食,這樣反而剝奪患者復康的機會。建議照顧者與治療師溝通合作,先了解患者活動能力,讓患者主動參與個人生活及學習如何在家有效練習。另外,多鼓勵患者用健側帶動患側(如穿衣時先穿患肢),逐步重建自理能力,提升活動能力又可以保持自尊心。對於年輕的中風患者,在可行情况下,應讓他們每天自主配襯衣著、選擇飲食,維持自我形象。

助患者保留體力 接受針對訓練

中風復康十分漫長,照顧者要有耐心並持續支持。透過制訂時間表,每日計劃復康運動、休息及餘暇時間。曾有一些積極患者,每天安排大量時間做復康運動,導致沒有足夠體力接受物理治療時段訓練,反而需要治療師處理傷患及放鬆肌肉。其實,治療師通常會針對患者最弱的功能來訓練,涉及大量的體力及精神。因此,家人宜協助患者保留體力,讓治療師安排最具針對的訓練,從而更快達到效果。有時候,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學轉移技巧免勞損 精神支援減壓

照顧者在照顧患者之餘,更要提升自我能力。無論在體能、知識及技術上都要充實自己,避免引起不必要傷患。如果需要協助患者轉移或步行,應跟治療師學習技巧。不同程度的偏癱患者擁有不同活動能力,治療師會根據患者情况及照顧者體型,設計安全的轉移方法,好讓患者發揮活動能力,同時減低照顧者的協助需求。此外,照顧者緊記協助轉移時,應保持腰背挺直,屈膝下蹲,並利用腿部力量而非腰部發力。如有需要,建議多找一個照顧者幫忙或使用扶抱帶減輕負擔。

精神支援上,社區或醫院設有照顧者支援服務或小組,讓他們分享個人經驗及心得,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能減輕照顧上的壓力。如果照顧者需要喘息空間,可以申請暫託服務,或參與支援小組。總之,中風患者康復需要整體的支持與照顧。作為照顧者,提供情感關懷,加強理解患者的需求和知識,將有助康復進程。請記住,時常保持耐心和靈活,在復康旅程中,照顧者並不孤單。

通過科學的復康策略,不僅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能減輕照顧者壓力。若有疑問,建議及早諮詢物理治療師,以便制訂個人化計劃。

文:劉嘉祈(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