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梁天卓:為何孩子讀不好書?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認識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個疑問:有些學生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不用功,但就是讀不懂文章。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美國同樣經歷過。美國公共電台記者Emily Hanford的調查,就揭示了過去幾十年閱讀教學的重大錯誤:整整一代學生被錯誤的閱讀方法誤導。

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界對「如何學會閱讀」的理解出了偏差。長期以來,美國流行的「整體語言」(whole language)方法,強調孩子只要多接觸書本,就能像學會說話一樣自然學會閱讀。老師甚至鼓勵學生「靠圖畫猜字」,認為比死板的拼音練習更有趣。但研究卻指出:閱讀不是人類天生能力,必須靠系統地學習字母與聲音的對應規則。忽視這一點,結果就是無數孩子「看得到字,卻讀不懂字」。

拼音練習雖枯燥 不可或缺

事實上,閱讀與說話完全不同。語言是人類演化而來的本能,但閱讀只有短短幾千年的歷史,大腦沒有專屬的「閱讀區」。因此,孩子若沒有經過刻意訓練,根本無法把文字轉化為聲音,再進一步理解意思。拼音練習雖然枯燥,卻是不可或缺的「入門功夫」。可惜,教育界被所謂「浪漫想像」蒙蔽,以為閱讀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結果讓一代學生陷入挫敗。

更麻煩的是,這種錯誤往往要等十年、二十年才看出後果。許多孩子在小學時勉強過關,但進入中學之後,遇上篇幅更長、內容更複雜的文章時,差距便全面浮現。研究顯示,即使在最好的學校裏,老師也能在數學上追趕進度,但閱讀能力上的差距往往終生難以彌補。這正是閱讀的殘酷:沒有打好基礎,就再難補救。

香港的情况也值得警惕。雖然我們不像美國那樣受制於「整體語言」潮流,但不少家長和老師,仍然相信只要孩子多看圖書,就能自然讀懂。書展裏滿是「兒童橋樑書」、「英語故事書」,父母買回家卻沒意識到,孩子可能只是「認到圖」,而非真正掌握文字。當孩子開始覺得閱讀辛苦無趣,甚至抗拒閱讀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的學習時機。

拼音、重複練習、詞彙積累,這些方法也許沒有浪漫色彩,但卻是讓孩子真正學會閱讀的基石。閱讀不是一場靠靈感的冒險,而是一段需要耐性與方法的訓練。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acebook.com/tommyleungpage

[梁天卓 經濟學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AI強勁增長 阿里上望160元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