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感創航道:「玩住嚟學」真係得?

【明報專訊】因緣際會下,筆者加入了「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後稱 LBD)的大團隊。此計劃以實踐為本,推動無課本、無考試的探究式學習。LBD深耕9年,儘管獲得不少師生與家長認同,但在考試導向、讀書求分數的大環境下,仍不時引來合理的懷疑。畢竟,理想再崇高也需貼地——「玩住嚟學」是否真的奏效?
為此,團隊近3年積極推動「系統性評估」,成果令人振奮。
情商與社交能力大躍進
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教育局制訂的「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APASO)數據。此工具協助學校評估學生在非學術領域的發展,包括情緒健康、社交技巧與對學校生活的態度。
由於LBD只在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實施,而APASO調查則從小三開始,團隊得以比較不同年度的數據,將曾接受LBD的學生與未接受者對照,並與全港平均值比對。我們選取了兩間長期合作「夥伴學校」(下稱A校和B校)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參與LBD的學生在情緒健康、校園投入度、人際關係等指數上均有顯著提升。
以A校為例,接受LBD的小三學生在「對學校的態度」中,「社群關係」、「整體滿足感」與「經驗」等指標均錄得顯著提升,增幅達11%或以上;而「負面情感」則降低了19%。在「人際關係」方面,「不恰當自表行為」驟減15%,「關愛」及「尊重他人」則上升逾8%。B校的結果亦相若,部分範疇改善幅度更達15%或以上。
更令人鼓舞的是,這些學生與全港平均水平相比亦同樣突出。A校在推行LBD前已略高於平均,但差距從未超過6%;推行後,正向差異平均值提升至13.14%。總結而言,兩校數據呈一致趨勢,突顯LBD對學生情意發展的顯著推動作用。
主動參與 快樂學習
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仍是與學生的真實交流——親眼見證快樂學習的痕迹烙印在他們充滿希望的臉龐上。
筆者接觸的都是小四或以上、已完成LBD的學生。問起他們的體驗,最常聽到的回答是:「好開心!」、「你可以喺快樂,即係玩緊嘅時候學到啲嘢——你會學到知識,但唔會覺得好辛苦囉。」這些話語,簡單卻深刻,反映出他們對學習的真誠感受。
當學生能主動參與、積極行動,而非被動接收資訊時,正是這種趣味盎然、無壓力的環境,使深度學習成為可能。LBD 摒棄傳統標準化評量(如考試),改以開放式、體驗導向的學習為主軸,反而激發孩子投入其中。壓力解除後,學習自然轉向理解與探索,而非因害怕落後或未達標而被迫遵從與背誦。
這些學習活動多在強調真誠合作的小組中展開。學生在分工與共創的過程中,學會建立信任,發揮彼此優勢,並攜手達成目標。這些關鍵軟技能在APASO數據中有明顯反映,合作與團隊精神亦屢被學生提及,成為他們在小四以後在專案學習時最珍視的能力之一。
筆者過去10年接觸的多為大專學生。他們更成熟,歷練也更豐富;但時光洗去的,往往是那份靈魂深處的純粹好奇與探索慾。現代社會講求效率與規範,從管理角度自有其合理處;然而教育的核心,仍在於激發創意、磨練協作與解難能力——在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時代,尤顯重要。這些能力,並非分數導向的框架所能孕育。
LBD的深耕成果告訴我們方向是對的。未來的重點,將是如何持續調整與優化這帖良方,讓更多孩子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並在合作中綻放光芒。
文:陳小珊(教育大同研究主任)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A苗園圃:暑假充電與親子 (2025-09-02)
增添父能量:青少年開學焦慮? 爸爸這樣做最暖心 (2025-09-02)
讀書時節:都市中的奇妙鄰居 (2025-09-02)
多元導航:動物園裏的爬樹比賽 (2025-09-02)
同理心學堂:幫助孩子勇敢面對失敗 (2025-09-02)
解鎖孩子心:一個女孩子的煩惱(下) (2025-09-02)
教大GPS:玩遊戲還是學語文? (2025-09-02)
荷事荷地:荷蘭學校輪流放暑假 (2025-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