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同理心學堂:幫助孩子勇敢面對失敗

【明報專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遇到失敗與挫折是無法避免的。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關鍵是我們如何教導他們正面看待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逆力,將挫折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當他們因失敗而感到沮喪或憤怒時,父母若能接納他們的情緒,而不是急着否定或轉移注意力,孩子會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這樣的陪伴能讓他們學會接納情緒,而不會只懂逃避或壓抑。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讓孩子知道失敗不是羞恥,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
遊戲中體驗輸的感覺 認清強弱項
小學生最大的挫折很多時來自考試和比賽競爭。在汰弱留強的學習制度下,部分有特殊學習需要的青少年跟不上進度,因而逐漸產生自我懷疑。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透過一些小事,讓孩子經歷挫折。例如,在遊戲中讓孩子體驗輸的感覺,並鼓勵他們再試一次;同時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強項與限制,協助他們調適,盡可能發揮所長。例如著名歌手盧冠廷雖然有讀寫障礙,卻在音樂方面找到出路。家長若能幫助孩子發掘其優勢領域,有助減少挫折感,建立積極人生觀。
未能滿足家長的期望可算是孩子第二大挫折來源。「直升機」父母對子女的全面管控往往導致孩子失去自我,每當與家長期望有落差時,孩子便容易受到父母的情緒勒索而不自知。因此,父母不該要求子女行事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反而要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這種思維強調個人選擇與策略,而非天賦與設定。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時,與其讚美「你好聰明」,不如說「你真的很努力」、「你找到了一個好方法」。這樣的讚美方式能讓孩子理解,不要凡事只論成敗,過程中的學習更為重要。
人際關係受挫 逐步解決問題
第三個可能導致孩子感到挫折的原因是來自人際關係。孩子的自我形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家人及朋輩的交往,特別是重視的人對他們的評價。父母雖無法全程介入孩子的社交圈,但可以教導他們應對技巧。當孩子遭遇重大挫折時,例如被同學冷落或欺凌,可以問:「你現在感覺怎樣?你覺得對方為什麼這樣做?我們可以怎麼回應?」除了鼓勵他們通過正當途徑舉報外,父母可以引導他們逐步解決問題:先承認自己的感受,再分析失敗的原因,接着思考可以嘗試的方式,最後制訂下一步的計劃。這不僅能幫助孩子走出低潮,更讓他們知道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
此外,情緒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深呼吸、暫時離開現場、寫情緒日記、運動等方式,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重新找回平衡。下次孩子遇到失敗時,試着說:「我看到你很努力,我們一起看看能學到什麼?」這將有助他們建立面對挫折的勇氣。
教育目的不是讓孩子永遠不失敗,而是讓他們知道:「失敗只是一時,成長卻是長久的。」當孩子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與解決問題的智慧,他們才能真正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站得更穩。
文:謝叙倫(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顯徑會所程序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A苗園圃:暑假充電與親子 (2025-09-02)
增添父能量:青少年開學焦慮? 爸爸這樣做最暖心 (2025-09-02)
讀書時節:都市中的奇妙鄰居 (2025-09-02)
多元導航:動物園裏的爬樹比賽 (2025-09-02)
解鎖孩子心:一個女孩子的煩惱(下) (2025-09-02)
感創航道:「玩住嚟學」真係得? (2025-09-02)
教大GPS:玩遊戲還是學語文? (2025-09-02)
荷事荷地:荷蘭學校輪流放暑假 (2025-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