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教大GPS:玩遊戲還是學語文?

【明報專訊】「從遊戲中學習」的概念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毫無疑問,遊戲能誘發兒童的學習動機,然而教師設計語文教學活動時,若過分偏重遊戲,忽略語文學習目的,就會適得其反。筆者嘗試用以下兩個例子分析。
第一個例子取自小學一年級中國語文課本的「畫鬼腳」練習。這項練習上方有數個形容詞,包括「紅紅的」、「圓圓的」、「高高的」;下方則顯示幾個物件名稱,例如「貨架」、「麵條」、「蘋果」等,並設有圖畫解釋。上下方的詞語由5條直線連着,直線之間畫了一些橫線。學生從上方一個形容詞開始,例如「紅紅的」,一直往下走,遇到橫線就沿着橫線連到隔壁的直線,最後到達下方的終點,即連至詞語「蘋果」。
「畫鬼腳」學形容詞 或不求甚解
用「畫鬼腳」的方式來教授形容詞,或許能增加學習趣味。但是,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生做練習時,根本毋須理解「紅紅的」是形容「蘋果」的外觀,他們甚至能不求甚解地成功找到答案,這樣的語文學習活動是否適切?活動有否為學生提供學習形容詞的先備條件,以促成他們的學習?此外,「畫鬼腳」為學生帶來的快樂,是源於遊戲的趣味,還是學習語文的樂趣?
再舉個例子,幼稚園高班學習套有一盒拼字遊戲卡,讓家長與幼兒作親子活動。每張卡有一個部件,例如:「日」、「木」、「月」等。遊戲開始時,將有部件的一面朝下,排成兩行。每人輪流揭開兩張卡,如果兩個部件能組合成一個字,例如:「日」與「月」可得出「明」,便可收起兩張卡。如果不能成字,就要把兩張卡再蓋住。最後,看誰獲得的卡最多為勝。
組合部件變記憶遊戲
雖然這個遊戲能考驗幼兒有沒有相關的語文知識,但遊戲的獲勝關鍵是幼兒能否記得兩張部件卡的擺放位置。例如:幼兒先打開一個「日」,只要他想出「月」在哪裏,就能成功獲得兩張組合成字的部件卡。但記住「『月』在第一行最右邊」,對於語文學習並無幫助。所以,如果遊戲的目的是語文學習,就不應隱藏部件。幼兒要看到全部部件,依據部件來考慮取出哪兩張卡,才不用透過強記卡片的擺放位置取勝。這樣,幼兒就能專注於哪些部件可以組合成字,達到學習的目的。
其次,我們可思考幼兒是從這個遊戲的過程中學會部件組字,還是他們必須預先學會了部件組字,才可參加這個遊戲?假如活動是用比賽形式,家長會否與幼兒討論哪些部件可組合成字?如果不會,不懂得部件組字的幼兒能否從活動中學到部件組字?究竟是「從遊戲中學習」,還是「學完了,才可玩遊戲」?
遊戲與學習並不互相排斥,教師設計遊戲時切記語文學習的要旨,幼兒才可愉快地學好語文。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A苗園圃:暑假充電與親子 (2025-09-02)
增添父能量:青少年開學焦慮? 爸爸這樣做最暖心 (2025-09-02)
讀書時節:都市中的奇妙鄰居 (2025-09-02)
多元導航:動物園裏的爬樹比賽 (2025-09-02)
同理心學堂:幫助孩子勇敢面對失敗 (2025-09-02)
解鎖孩子心:一個女孩子的煩惱(下) (2025-09-02)
感創航道:「玩住嚟學」真係得? (2025-09-02)
荷事荷地:荷蘭學校輪流放暑假 (2025-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