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緻茵:兩地差異下的跨境「《鬼滅》經濟」

【明報文章】日本動畫《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鬼滅》)在港開畫勢頭強勁,首日票房達730萬元,刷新《哪吒2》667萬元的香港開畫票房紀錄,可謂逆市奇蹟。近年香港戲院相繼結業,就連筆者身邊的電影業界朋友也慨嘆,以往保證有好成績的Marvel(漫威)和迪士尼出品的電影,號召力也不及從前。
有人把這現象歸因於Netflix等串流平台:當大家都能夠安坐家中看戲,去戲院的誘因自然少了。至於香港電影業界面對的困境,某程度與港人慣性北上消費(包括看電影)有關。有見及此,有議員建議香港戲院仿效內地,引入「邊打邊爐邊睇戲」的噱頭。除了業界認為技術上不可行之外,更大的疑問是:仿效內地,是否就是香港的出路?
「《鬼滅》現象」正好打破了以上兩個迷思——《鬼滅》能成熱潮,是因為有串流平台作基礎。換言之,串流平台不是「搶客」,而是令更多人認識《鬼滅》,繼而對它的劇場版產生期待。亦由於《鬼滅》在內地未有上畫,故不少內地人專程來港觀賞。為何一套動漫主題的電影,能夠吸引大量「逆向」來港的消費?這對香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何啟示?
《鬼滅》高規格製作的魅力
已看過《鬼滅》劇場版的人,都會知道電影首星期上映時,IMAX影院的戲票是一票難求。筆者提早一星期買票,也只能夠買到平日早上9時45分的票,門票盛惠180元。就算是早場,除小量前排座位外,幾乎全院爆滿。少看動畫的人可能會問:看動畫而已,為什麼要去戲院看IMAX?
說到《鬼滅》的高質素製作,就不得不提日本精品動畫製作公司「ufotable」。「ufotable」向來以「燃燒經費」聞名——其早年的合作項目動畫Fate/stay night,以及《鬼滅》動畫版,都展現出驚人的視覺效果、分鏡和流暢的打鬥場面。這種高規格製作,將動畫品質推向新高度,甚至能夠媲美電影。熟悉動漫的人都知道,《鬼滅》漫畫原作未有一鳴驚人;它的爆紅,是源於一系列由「ufotable」製作的動畫。「ufotable」的參與,除了提升畫質和特效之外,更微妙地改變了原作的敘事次序,亦補完了部分情節和角色刻畫,令其可看性大大提升。
除了內容上的昇華,《鬼滅》動畫版還用了最有名的聲優和配樂師,主題曲亦由知名歌手主唱。以上一集劇場版《無限列車篇》為列,廣受歡迎的主題曲《炎》,是由梶浦由記負責詞曲,由被譽為「動漫歌姬」的LiSA主唱。
此外,日本的「聲優」產業發展成熟,聲優不僅僅是配音工作者,更被「偶像化」——他們會舉行個人演唱會、推出寫真集和代言廣告。在《鬼滅》動畫中,聲優的角色尤為突出,例如為角色「炭治郎」配音的花江夏樹、為「胡蝶忍」配音的早見沙織,都屬頂級聲優偶像;新生代聲優偶像鬼頭明里演出的「禰豆子」,更獲讚為「療癒系聲線」。可見,電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背後結集了日本動漫產業頂級人馬。
串流平台:從小眾市場到大眾市場
於動漫還被稱為「卡通片」的年代,很多小朋友都要等放學時間,才能夠在電視上看到每集最多半小時的卡通;「擠牙膏式」的劇情和等待,或令人流失興趣。串流平台則徹底改變了大眾觀看習慣,讓人可以隨時隨地一氣呵成地看完整部作品,甚至可在已有中文字幕的情况下,與日本同步觀賞。除了串流平台,動漫相關內容在其他平台(如Instagram)傳播成本也很低,很多人就算沒看過某部作品,也必會略有所聞。
以往,動漫被視為「宅文化」,只能夠吸引特定社群。從《鬼滅》在港爆紅的現象證明,它不再是「只有某些人看的動漫」,而是大眾市場的娛樂選擇,就連筆者身邊的前高官和德高望重的學者,都說要跟他們的子女去看《鬼滅》。《鬼滅》能夠超越年齡和文化界限,除了源於串流平台的傳播之外,也在於它的主題屬典型「王道戰鬥系」。這類動漫的主角,多數有明確而正向的目標與價值觀;故事的世界觀,必然包括階梯式的敵我對抗,而主角及其伙伴能夠透過修練、試煉與一場場戰鬥不斷變強,最終獲得勝利。比起近10多年才流行的「轉生系」動漫(即主角在死亡或意外之後於另一世界重生,並把前世技能帶到新世界後得到大量優勢的敘事模板),「王道戰鬥系」更能夠打動動漫社群以外的觀眾。
跨境「《鬼滅》經濟」成因和啟示
《鬼滅》IP(知識產權)向來有內地基礎,無論是動畫製作公司「ufotable」(內地稱為「飛碟社」)還是知名聲優,在內地都擁有不少支持者。由於內地未見《鬼滅》上畫迹象,它在港的票房肯定是獲得了內地觀眾加持。近月「小紅書」上湧現大量「來港睇《鬼滅》」攻略帖文,從購票技巧、戲院比較,到交通指南和香港影院規矩(如禁止外帶食物),形成完整的跨境生態。有旅行社更推出「IMAX豪華觀影團」,提供包場、周邊採購和景點「朝聖」。雖然180元一張電影門票說不上超級昂貴,惟與消費不過百多元的「窮遊」相比,《鬼滅》觀影已是另一種消費模式,更何况有內地網民說會「二刷」、「三刷」。
兩地差異顯然是驅動跨境消費的關鍵因素。《鬼滅之刃無限城篇》在內地尚未正式上映,原因涉及嚴格的內容審查制度。出於維護社會穩定和價值觀等原因,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進口動漫有嚴格規定,涉及暴力、超自然元素(例如鬼魂和血腥戰鬥)的作品,可能會被延遲播放、禁播或部分刪剪。《鬼滅》系列前作《無限列車篇》因類似原因,未能在內地上映。相比下,香港文化自由度和包容度較高,允許這類作品完整播放。
除了影視作品,香港對動漫衍生的周邊產品及興趣,也有較高寬容度。例如內地曾有模仿《鬼滅》角色的cosplayer(角色扮演者)在街上被追打,香港則甚少出現這種仇日情緒。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兩地在「限韓」上的差異:於內地被封殺的韓星,可在香港登台。
正因為這些差異在一國兩制之下能夠存在,香港才能夠獲得差異下所衍生的紅利;而其「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才得以成立。具爭議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4K修復版,近年在港上映,也吸引不少內地客捧場。基於各種原因,近年社會論述傾向談論兩地融合的好處。融合當然是正確方向,惟差異仍是必要,香港更不應主動放棄這些差異。至少,在部分內地網民眼中,兩地差異正是香港的吸引力所在。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