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80年盛大紀念 中國所求為何?

【明報文章】北京那場盛大紀念就快登場了。近期綵排演練、發布會釋放信息、長安街沿線布景等動作,伴隨網絡上流傳的裝備「大傢伙」片段,已將海內外對這場儀式的「期待值」拉滿。
從2014年中國以國家立法形式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2015年(勝利70周年)首次高調舉行「9.3大閱兵」,再到今年(勝利80周年)的隆重紀念活動,不難看出:「逢十大年」高規格紀念抗戰勝利,成為一種沿襲。
凝聚民族心氣 宣示和平意志
中國如此重視這個歷史日子,搞如此大陣仗紀念,所求為何?形式是內在的投射。筆者以為,這是中國基於80年來,尤其近10餘年裏民族成長、國民心態、地緣現實、世界變局等國內國際因素所做出的回應與籌謀——於內,重在以史為脈,凝聚民族「心氣」;於外,重在以史為鏡,宣示和平意志。
愈臨近「9.3」,抗戰紀念氛圍愈發濃厚,中國民眾的家國情懷在重溫歷史中「血脈覺醒」。北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舊址、廣東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等,迎來參觀高峰。小朋友向英雄浮雕敬禮、遊客對着斑駁的彈痕垂淚……人們沉浸式重溫抗戰精神,將浸透苦難與犧牲的地理坐標,轉化為「吾輩當自強」、「振興中華」的精神地標。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1935年民族危亡之際,教育家張伯苓向南開大學學子發出的「愛國三問」,穿越歷史時空,於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得到高分回答,在勇於開拓的改革開放時期得到印證,如今也流露於當代年輕人對標英雄、正己言行的心緒與行動裏。
民族「精氣神」的凝聚,從小處看,激勵個體做好自己那份工;從大處看,讓中國人在面對外部風險時更加抱團。這些年,中國外部環境愈趨複雜;疫情、關稅戰等,均是對國民心態、國家凝聚力的壓力測試。所幸,從苦難中淬煉的民族精神,令中國保持穩定內核,一路闖關。隨着大閱兵「高燃時刻」到來,個體與歷史的融合、個體與民族的共振,將再次鍛造14億人的集體記憶,托舉起「中國向前」。
中國向前,不僅在於中國管好內部發展,還指向中國如何用好國際牌桌上的話語權,以軍事儀式、外交互動、議題設置等多元工具,重塑二戰歷史敘事,撬動全球正義力量,當好戰爭風險預警的「吹哨人」。
從1931到1945年,中國用14年時間、3500萬人的傷亡和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徹底戰勝外來侵略者,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東方主戰場的關鍵作用。
然而,在西方二戰敘事裏,中國戰場的功勞苦勞,常被美國原子彈「搶功」。歐美的勝利紀念聲勢遠蓋過中國,以致國際友人悲嘆「關於中國的很多抗戰故事某種程度上被遺忘了」。更可怕的是,日本軍國主義論調依舊喧囂,西方流行反華「政治正確」。近來,日本針對中國大閱兵的公關戰、外交戰、認知戰全面開火,美國官員還曾公開誇讚二戰日軍「英勇」。歷史真相與戰後秩序,面臨褻瀆、顛覆的危險。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正義與邪惡的邊界,哪能刻意混淆?付出與貢獻的分量,哪容隨意打折?和平與發展的勢頭,怎可被迫中斷?中國這場盛大紀念,就是要對外亮出鮮明態度。
兩場主場外交 發起交心攻勢
中國邀請26國領導人、來自五大洲的外國嘉賓出席80周年紀念活動,並在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跟與會各國,共同發表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聲明。中國以兩場緊密銜接的主場外交活動,發起一輪「交心」攻勢——推動中俄大國相互支撐、中印關係靈活重啟,激活東南亞國家的共同二戰歷史記憶,延續同中亞國家、部分歐洲國家的傳統友誼,統合「全球南方」國家的多極化訴求,不斷擴大尊重歷史、厭惡霸權、崇尚公義的「國際朋友圈」。
國際觀察家也關注,中國的「和平共贏操作系統」,能否力壓西方大國的「劫掠好鬥操作系統」?老祖宗早就說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合法性和勝利80年的果實也已經印證。即便當下一些勢力想「風起亞太」,中國再也不是亂世浮萍,不是「小米加步槍」、「飛機不夠就飛兩遍」的舊年光景。大閱兵上的「鋼鐵洪流」、空中梯隊的新質戰鬥力、近期火熱的國產航母「五件套」,這些殷實家底,不會不令攪局者們有所忌憚。
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上,長城與橄欖枝同框。天安門城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與「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對稱排列。它們以無比簡潔的方式,言明中國是次盛大紀念的兩大落點。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