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馮廣榮:致未來社工:社工不止是輔導者

【明報文章】在這個時代,選擇成為社工,是一種逆流而上的勇敢。社工學生不為單純追逐名利,而是選擇走進社會的縫隙,傾聽那些被忽略的聲音,陪伴那些被邊緣化的人群。他們學習的不止是知識與技巧,更是在培養一種深刻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這條路不容易,它不保證高薪、不保證穩定,甚至不保證被理解。但是,它卻值得被尊敬與鼓勵。
不止是輔導 更是橋樑
社工的工作常被簡化為「輔導」,但事實上,他們的角色遠比這複雜與深遠——他們是資源的連結者,協助個案取得醫療、教育、法律等社會資源;是社會倡導者,為弱勢群體發聲,推動制度改革;是危機處理者,在家庭暴力、精神健康、災難現場中提供即時支援;更是社區建構者,促進居民參與和凝聚力,打造更有韌性的社區。
例如,一個社工在學校中發現某名學生長期缺課,深入了解後,發現他家中有經濟困難、父母離異,導致他必須打工養家。社工不止是安慰他,更協助申請援助金、連結社區資源,甚至與學校協調,彈性安排課程,令他能夠繼續學業,長遠更希望賦權予他,讓他能自立自主。
社工的專業不止是「幫助人」,而是「改變人與社會的關係」。他們看見的不止是個案的表面問題,而是「人在情景中」更能洞察背後的結構性不公,並透過行動促成改變。這是一種深層的社會實踐,也是一種對人性與公義的堅持。社工不是單方面的施予者,而是與個案共同走過困境的同行者。他們不止是提供服務,更是建立關係、重建信任、賦予力量的橋樑。
培養批判與實踐能力
在社工課堂上,學生學習社工理論、溝通技巧、評估方法、介入策略,也研讀社會政策、倫理原則與人權議題。這些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惟更關鍵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對社會不公的敏感度、對弱勢群體的同理心,以及對改變現狀的渴望。社工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批判性實踐」的能力。這意味着,社工學生不止是接受現有制度的安排,而是能夠質疑、反思並提出更好的可能。他們學會在複雜的社會結構中辨識權力關係,理解個案的困境不止是個人問題,而是與貧窮、歧視、排除等社會因素密切相關。
例如,在探討長者照顧議題時,社工學生不止是學習如何提供服務,更要思考:為何長者在制度中被忽略?照顧政策是否足夠?社區是否有足夠的支援網絡?社工學生要學會於理論與實務之間找到平衡。他們不止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家,也不是盲目執行的技術者。他們是能夠將理念化為行動的人,是能夠在現場做判斷、於制度中尋找空間、在困境中創造可能的人。
在迷惘中堅持初心
親愛的社工學生們,你們選擇了一條不容易的路。這條路充滿挑戰,也充滿意義。在未來的工作中,你們可能會面對資源匱乏、制度限制、個案的無力與社會冷漠。但請記得:你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希望。
當你感到疲憊、懷疑,甚至想放棄時,請回想你為什麼選擇這條路——是因為你曾看見某個孩子在暴力中無助地哭泣?是因為你曾陪伴一個長者走過孤獨的晚年?還是因為你相信,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與照顧?
你的努力,可能不會立刻改變世界,但卻能夠改變某一個人的世界。而這樣的改變,正是社工的最深刻價值。
讓社工成為志業
社工不止是一份工作,它需要熱情、耐心、智慧與堅持。它不止是職場上的角色,更是一種對社會的承諾、對人性的尊重。願你們在學習的路上,不斷探索,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一個能夠看見人、理解人、陪伴人,也能夠改變社會的社工,令這個世界多一份溫柔、多一份力量。
願你們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作者是東華學院人文學院高級講師、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馮廣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