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王家豪:從二戰終結80年 回望中俄關係與戰後秩序

【明報文章】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北京今日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活動,俄羅斯總統普京亦應邀出席。俄羅斯駐華大使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已達成共識,雙方將相互支持兩國各自舉辦的二戰勝利紀念活動,以彰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高水平。遺憾的是,其餘主要戰勝國,包括英國、美國與法國,均未派政要代表出席;來華觀禮的外國元首與政府首腦人數,亦不及今年5月俄羅斯紅場「勝利日」閱兵。
早在今年5月習近平訪俄之前,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撰文稱,對二戰的共同史觀構成中俄關係重要基礎之一,並強調兩國肩負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的共同責任。這些論述與習近平強調的「正確歷史觀」一脈相承,亦是對「個別國家」為攫取地緣政治私利而試圖篡改二戰歷史、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回應。
不少西方觀察者認為,中俄關係主要建基於現實利益考量,尤其體現在地緣政治層面。例如今年中俄雙邊貿易額,自2022年俄烏戰事爆發以來首次下滑;而被寄望扭轉走勢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等能源項目,則遲遲未見落實,部分原因在於中方顧慮觸及美國「二級制裁」。在此背景下,所謂共同的二戰史觀與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共同責任,能否補強中俄關係的理念基礎?其對當前地緣政治形勢與大國角力,又有何啟示?
二戰史觀 同中有異?
要弄清中國的「正確」二戰史觀,或須先界定何謂「錯誤」史觀。今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發表報告,指出西方學術界與輿論界存在4種被界定為「錯誤」的二戰史觀,分別是「忽視中國說」、「西方中心說」、「二戰6年論」與「日本受害論」。然而,俄羅斯學界和輿論是否亦難免陷入這些偏誤,值得商榷。
首先,不少中國學者指出,西方主流史學在相當程度上,淡化中國於抗日戰爭的關鍵角色。在此問題上,俄羅斯領導層與社會輿論之間存在不少分歧。普京於今年紅場「勝利日」閱兵儀式上表示,俄方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在二戰勝利中的貢獻。不過,根據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去年調查,僅有8%俄國民眾認為中國是衛國戰爭時期的盟友。即使是國營的全俄羅斯民意研究中心(VTsIOM)於2020年的調查,亦只有5%受訪者認為中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盟友;另有36%甚至認為,中國對二戰勝利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其次,所謂「西方中心說」,指出於二戰史敘事裏過度突顯英美等國在勝利中的主導地位,並淡化乃至矮化蘇聯與中國的歷史作用和貢獻。對此,中俄看法頗為相近——俄烏戰爭爆發後,莫斯科頻頻抨擊西方推動所謂「消除俄羅斯」(cancellation of Russia)政策。
具體而言,俄羅斯駐華大使批評歐洲議會把8月23日(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日)訂為「歐洲斯大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者紀念日」,指此舉旨在以不當方式將德國「第三帝國」與蘇聯畫上等號(註)。此外,他慨嘆俄方代表近年被排除於「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日」等紀念活動之外,儘管當年正是蘇聯紅軍解放了該集中營。同時,普京於上月中旬在紀念蘇聯紅軍參與千島群島登陸作戰之際表示,蘇聯於二戰末期徹底改變遠東戰略形勢,使日本投降成為必然,並在拯救中國等國人民免於滅絕與奴役威脅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學界看來,這番表述是否亦可被視為帶有「西方中心說」傾向,並暴露出俄羅斯沙文主義?
再者,不少中國學者批評,西方主流史學將二戰起點狹義界定為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從而忽略早於1931年日本即已對中國東北發動侵略(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可是,全俄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亦顯示,多數俄羅斯受訪者(48%)認為二戰爆發於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領土發動大規模進攻之日);僅有33%認為是1939年,另有8%人持其他看法。這個調查結果,很可能源於「衛國戰爭」在俄羅斯學校歷史課程與資訊空間中長期佔據核心位置。
最後,「日本受害論」在俄羅斯輿論中,則恐怕難以得到廣泛支持。對於廣島和長崎原爆悲劇,俄方未見過多同情,反而借題發揮以釋放政治信號。例如,普京批評美國創下動用核武之先例;俄外長拉夫羅夫則譏稱,日本當局一方面刻意淡化美國當年對日暴行,另一方面卻指控俄羅斯發出核恫嚇。俄羅斯主張,「日俄和平條約」須以日本承認二戰結果為基礎,但雙方多輪磋商至今未見成果。
誰是戰後秩序「捍衛者」
西方國家將中俄界定為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者,惟中俄強調自身乃戰後國際秩序的捍衛者,並在聯合聲明裏矢言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前者本質上是話語權之爭,但後者則攸關中俄的實質國家利益。
在俄羅斯官方歷史敘事裏,二戰後所建構的「雅爾塔體系」,由英、美、蘇三國領袖劃定各自勢力範圍;惟冷戰結束後,美國被指背離「共治全球」的安排,反而尋求單極霸權。於此脈絡下,普京治下俄羅斯的擴張行為(包括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被詮釋為替俄國在國際秩序中重拾其「應有位置」的正當之舉。
儘管戰後秩序未必完全契合當前中國利益,北京仍以《聯合國憲章》為依歸,旨在理順對台灣的主權主張。中國亦批評華府漠視主權平等、領土完整與不干涉內政等國際法基本原則,並指此舉一旦常態化,勢將對現行國際體系造成嚴重衝擊。在上述原則之下,北京認為俄烏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是北約持續東擴,對俄羅斯安全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藉此指出歐美亦應承擔部分責任。
此外,中俄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握有否決權。因而兩國強烈反對他國繞開聯合國框架施行單邊強制措施,以維持自身在重大國際議題上的最終決策權。
國際關係新趨勢:非西方力量崛起
除了自我定位為戰後秩序「捍衛者」之外,中俄也致力推動國際體系改革,惟其間不乏彼此牽制與外交角力。於去年「金磚國家」峰會上,普京倡議推動聯合國改革,包括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與話語權,以促成以所謂「全球多數」(global majority)為基礎的、更公正的世界秩序。同時,中國亦主張推動安理會改革,並以其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身分作為正當性基礎。
以中俄領銜的非西方力量崛起,已成為21世紀國際關係的新趨勢,並為當前地緣政治格局增添變數與不確定性。同時,西方所謂「中國見頂論」(Peak China)日益流行,其要旨在於:威權政體一旦增長見頂,更傾向採取侵略性的對外擴張。惟此說充其量只能用以解釋俄羅斯於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對其後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的預判則顯力有未逮。
註:〈紀念蘇聯人民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2025年5月9日「新華網」
作者是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家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