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安民未掛招賢榜 不悼崇禎悼海棠——從二戰結束80周年看歷史的點與面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先談今天標題出處,來自唐滌生名劇《帝女花.上表》。劇中清帝的大意是「開基創業話興亡 北望煤山哭聲響 不悼崇禎悼海棠 安民未掛招賢榜 懷柔先借帝花香」。引述這段曲詞,沒有標點符號,因我不敢肯定唐滌生原來用什麼標點符號。後人可能各自理解而出現不同版本;用句號或問號,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對此沒有解讀,各位可自由理解,甚至有一萬個理解,但每個理解都可能對或錯,因各人只會選擇自己的答案。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人類如何看二戰歷史的點與面?有否與上述曲詞雷同?每念及此,故引為今天標題。

(一)簡略回顧世局變幻

──綜觀過去80年,世界由西方陣營主導慢慢變成美蘇爭霸;後來美國贏了,變成一霸獨大。近年中國國勢上升,美國感到威脅,外國還說G20(二十國集團)實際是G2(中美)主導。無論如何,這說明世界曾向多邊、多元、多極發展,藉以取得平衡。但強者總想佔優,並不斷擴大優勢;相對弱者則努力維持多邊機制,不想被排擠。換言之,國際仍有合縱連橫空間,惟多元力量時聚時散,形成陣營之間新的爭逐和隱憂。

──美國多年來一霸獨大,一直按其利益主導世界秩序和干預地區事務;為顯示「世界警察」的影響力,一些沒有多大利益的地區事件,它也會介入。不過近10多年來,美國雖未到強弩之末,但已有點力不從心,對不涉及美國重大利益的國際事情逐漸觀而遠之,既不招賢,也不懷柔,更不安民。可見,未來地區性的衝突可能增加。

──中國由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韜光養晦、沉着應付,徐圖後計;近年綜合國力上升,經濟和科技的成績尤其顯著,逐步躋身大國之林。不過中國仍有不少積累多年的弊病、封建土壤仍厚,現代化管理基礎還未鞏固,現代公民意識還有很大拓展空間,民智參差的問題有待解決……諸如此類,毋庸諱言。若不直面這些現狀,欲在二戰結束之後80年的世界變局中更上一層樓,也許又會雜草叢生。

(二)如何看待抗戰史

──二戰結束,中國也爭來抗日成功的成績,大家都肯定、歌頌及珍惜民族擺脫苦難的努力和意義。不妨從這段歷史尋找最大公約數,為今天凝聚中外各方官民力量而靈步智行。做得好,可以內外強身健體,此謂「壯民族大氣」,而不是小器;做得不好或彆扭,則會適得其反。

所以廣義而言,中國抗日勝利應是中國人民奮戰的勝利,而不是單單依靠個別政黨的努力,也不是某人的功績。用毛澤東的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用這角度來團結更廣泛群體,比拚命聚焦於一點更有良好效果;因為毋須聚焦,才能普照,愈是聚焦,愈會失焦。從團結策略看,把光環放在全民身上,更能顯示領導者的推動力。人民、軍旅、領導、政黨各有分工,毋須互相排斥,也不用刻意突顯。還有,可以強調自己努力之功,但毋須貶低別人對民族貢獻之勳,這才是最大公約數。

──官方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引來爭議,最突出的是抗戰8年還是14年?誰是抗戰中流砥柱?內地近年傾力尋找歷史,列舉一些過去少提的事例。沒問題,倘找到有說服力的真憑實據,可以拿出來。

不過,若想自己的研究結果得到公認,最好方法就是讓各方不同意見一起討論,驗證你拿出來的史實;即使出現爭論以至激辯,也不是壞事。只有這樣,你的證據才不會變成宣傳。如今,上述爭議停留於各自表述的狀態,內地更只可講今天的版本,雷厲風行,層壓而下,客觀效果只會把新版本變成硬銷的產品,難以說服人心。新版本在坊間更引起另一種反應,就是「今天的領導否定昨天的領導」,這也許不是官方願意看到的了。

記得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曾在三國政府支持下合作研究東北亞歷史。在這過程中,曾出現意見碰撞和交鋒。當時原則是,先從容易取得共識的事情入手,共識一件寫一件;未能共識的,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列出各自觀點,二是暫時擱置不談。後來,研究結果還用3種語文出版,惟內容是相同的。可惜,這項工作後來又因為政治和外交原因沒有繼續下去。假如抗日歷史也能在兩岸之間採取類似的辯論方法,不是可以「懷柔先借帝花香」嗎?

──討論歷史不是寫小說,不宜玩文字遊戲,更不能偷換概念。在此,難就現時各種論調和細節開展,但不妨憶述1980年代我長駐北京採訪的一個歷史研討會。與會者提出幾項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不能把局部的點變成全局的面;不能把特定歷史時段覆蓋整個歷史階段;不能把宣示立場的言行(包括文字或語言),當作已有的具體行動;不能只用「成王敗寇」邏輯套在歷史之上,必須尊重當時歷史事實,也接納當時的歷史局限。秉正原則,就不會出現「不悼崇禎悼海棠」的疑惑了。

內地網民戲謔地說:倘無限擴大,抗日歷史可以延伸至明代戚繼光抵抗日本倭寇,或晚清甲午戰爭。網民多肯定中共在抗日戰爭裏的角色、努力和貢獻,但到了全面檢視的時候,他們又會有更寬闊視角。

(三)抗日史的操作效果

──長遠而言,內地有關抗日戰爭的宣傳將有效果,因為官方掌握一切「歷史持久戰」的資源和權力,惟不妨從眼前實際操作的效果看看。外界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要日本正視歷史、以史為鑑,這是應該的、必須的;那麼,中國又應如何對待本國歷史呢?例如2500多年前的孔子,由承認為「萬世師表」變成「批林批孔」的「奴隸主階級代表」,再變回今天正面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這些變遷,某程度上反映了「安民未掛招賢榜」;如今面對抗日戰爭歷史,才會引起「懷柔先借帝花香」的疑問。

──外交界早已流傳一種說法:日本曾表示可以像向韓國作戰爭道歉一樣(後來還有以「文化交流」名義設立基金,賠償韓國「慰安婦」),向中國道歉,但有一條件,就是道歉之後中國就不能再提此事。中國認為不能接受,因為此後中國就會失去一張強而有力牽制日本的外交牌。果真如此,這是外交戰略的考慮,官方有其理由。

不過,對外可以如此,那麼對內呢?很多歷史事件也涉及民間的傷害,在此難以細說。惟「北望煤山哭聲響」,是否可以想辦法安慰哭聲呢?

──更貼身的問題是:如何對國民黨做統戰工作?大陸邀請台灣人士出席閱兵典禮,看「中流砥柱」;但部分台灣人認為這是「偷樑換柱」,因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據報不會出席,受邀的是該黨前主席洪秀柱。按眼前現實,國民黨的「柱」只會是「中流砥柱」的配角,也引起國民黨不滿,會否感到「不悼崇禎悼海棠」呢?

總之,無論對外、對內、對兩岸,都要靈步智行。「開基創業話興亡」,就要「安民早掛招賢榜」,才是萬全之策。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