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甘文鋒:紀念中國抗戰勝利對治理的意義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及二戰勝利8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要年份,我國在9月3日特別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此次紀念活動最觸目的肯定是閱兵儀式,要留意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共有17次於天安門廣場舉行大閱兵,當中有15次是於10月1日舉行,為慶祝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及國慶的閱兵;另外兩次則是9月3日,即2015年及今年閱兵,皆為紀念抗日戰爭及二戰勝利。

兩次紀念中國抗日勝利的閱兵,都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及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後舉行,可見其在今天國家治理中有其特殊意義。這裏嘗試剖析當中的重要意義,及強調這段歷史對我們國家今天治理的重要性。

正視歷史 回應全球治理問題

第一個意義很直接,就是要提醒我們正視這段歷史。中國與日本是近鄰,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和平友好關係,兩國應互相尊重、推動合作,方能達至雙贏,這種關係對區域的治理是有積極意義。但這種合作關係是有前提的,正如2020年習主席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的講話指出:「正確對待和深刻反省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是建立和發展中日關係的重要政治基礎……任何否認侵略歷史甚至美化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的言論,都不能不引起中國人民和亞洲國家人民的極大憤慨、嚴厲譴責、高度警惕。」

所以這次紀念活動是要針對日本軍國主義,而非日本整個國家;要反對的是否認日本侵略他國歷史的一小部分人,而非愛好和平的大部分日本人民。透過閱兵展示軍威,不是要去外國稱霸,而是不再容許他國於中國領土上稱霸;也是要提醒中國人自己不能停止進步和發展,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夠保護好自己。

第二個意義是重申中國的國際地位,是透過參與國際事務所獲得。抗日戰爭不是一場單獨的中國與日本之間戰爭,在當時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同時,我們才要同時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當時國家面對如此巨大困難,我們都能夠堅持下來,更何况今天新中國比之前強大,我們更應該更積極參與世界治理體系。

但這個「參與」不是聽從其他國家指揮、成為其他國家的工具,而是要提出自己的倡議。這就是為什麼習主席要在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提出「全球治理倡議」主張,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在戰爭時代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力,於和平時代就是為全球治理提出倡議,這可以說是中國回應現時全球治理問題所給出的正面肯定回應。

提醒治理者 做好人民工作

第三個意義是回到初心,再次強調人民的重要。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這次紀念活動題目,抗日的主語也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戰爭當中,中共透過不同策略,包括群眾路線、統一戰線等,將群眾凝聚成人民。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曾評價:「正是這個戰爭(抗日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打敗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的信心,現在是極大地增強了。」

可以這樣理解:抗日戰爭是中國群眾重新團結及覺悟的過程,透過一致抵禦外敵,中國人民經歷了苦難,卻也浴火重生;對外成功抗日,對內也為成立新中國打下基礎。強調抗戰是人民勝利,其實也是提醒今天的治理者,要做好人民的工作。習主席多次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治理國家其實就是為人民服務,服務好人民就是治理好國家。

從治理角度出發,這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有3層意義:從國家治理而言,是重新提醒治理者人民的重要性,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基層治理,都是要為人民服務;從區域治理而言,我們希望區域內的國家都要銘記歷史教訓,因為正視歷史才是長期合作基礎;從全球治理而言,中國趁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機會,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正是為全球治理的現有問題給出最佳答案。

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甘文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