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王義桅:上合組織何以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示範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圓滿落幕。這不僅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更是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之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次成功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峰會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與此前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一道,對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等重要目標。

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為何能夠走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前列?上合組織用「上海精神」凝聚了共識,用務實合作收穫了成果,用開放包容擴大了朋友圈,並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區域乃至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在「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組織將繼續同舟共濟、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的世界。

持久和平的千年夢想

西方有諺語云:「人類創造了一個沙漠,把它叫做和平。」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也指出,「和平是戰爭中永遠繼續的休戰」。因此,儘管近代有哲學家康德《永久和平論》理想,但是西方國際關係始終走不出「戰爭-和平-戰爭」的循環。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大師肯尼斯沃爾茲(Kenneth Waltz)寫道:「理論家解釋了歷史學家知道的東西:戰爭是常態。」

承載中國北宋時代思想家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理想,上合組織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以共贏理念促進發展繁榮,擯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零和博弈、以鄰為壑的舊思維,開創了致力於實現人類永久和平的新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天津宣言》寫道:「成員國主張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呼籲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與挑戰。」

共同安全的殷切期盼

上合組織成立之初,就在踐行中國提倡的新安全觀,從起初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新安全理念,不斷升級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新安全觀,打造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與共、安危共擔的命運共同體,從應對「三股勢力」(編者按:指暴力恐怖、宗教極端、民族分裂勢力)到經濟與安全合作。

上合組織作為歐亞地區維護和平穩定的有效機制,在應對包括國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有組織犯罪、販賣毒品等非常規安全挑戰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此次天津峰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應對安全威脅與挑戰綜合中心、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禁毒中心,為歐亞大陸的共同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機制保障。

普遍繁榮的共同目標

上合組織也是中國合作共贏理念的實踐平台,於地區發展議題上,多邊主義、自由貿易,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上合組織成員國相關主管部門開展相互磋商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並推動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和發展基金。這表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上合組織更是賦予了新的安全治理與互聯互通新使命。

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

上合組織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原則,形成了結伴而不結盟、對話而不對抗的合作模式。各成員國應當繼續秉持「上海精神」,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不搞封閉排外的小圈子,不打地緣博弈的小算盤;積極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合組織於對外交往上,始終秉持開放平等、包容透明原則,「朋友圈」不斷擴大。天津峰會上,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申請加入上合組織,這是上合組織本身開放包容理念的體現,表明歐亞大陸「向東看」是大勢所趨。上海合作組織還有土耳其、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尼泊爾、埃及等對話伙伴國,以及阿富汗、蒙古為觀察員國,推崇貿易便利化,呼籲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出了堅持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的一致聲音,致力於維護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上合組織從解決蘇聯解體的「分」——邊界劃分、邊界安全、區域安全,到今天的「合」——踐行「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新型國際組織的典範。

成立24年來,上合組織以《上海合作組織憲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遵循,構建起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建設性伙伴關係。這是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開創了區域合作新模式,為地區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新貢獻,推動實現歐亞各國共同復興,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新文明。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王義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