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媒體如何藉AI圖片遊戲 推高訂閱率?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網上湧現的AI(人工智能)圖片,真假難辨。德國一家媒體便向讀者發送一個小遊戲,叫他們分辨哪張是AI圖片、哪張是真實照片,結果很多人答錯,卻成功推高了訂閱率。

「我的經濟學家腦袋告訴我,如果一樣東西——例如『可信度』——變得非常稀缺,它的價值就會水漲船高。」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Filipe Campante,去年讀到深偽(deepfake)技術和假新聞對美國大選的影響,開始構思這個實驗。他想求證:如果讀者感到眼前的資訊真假難辨,他們會否更願意付費訂閱可信的新聞媒體?

研究團隊與德國大型報社SZ合作,向1%網站訪客和訂戶推送一個小測驗,先問他們對於新聞和社交媒體可信性的看法;然後給他們看3對新聞圖片,叫他們從每一對之中,找出哪一張是由AI生成。結果發現,僅得2%參加者正確地找出3張AI圖片,超過三分之一人全錯。

AI圖片愈來愈逼真,並非新鮮事。有趣的是,該團隊追蹤了參加者隨後100多日的讀報習慣,發現每天到訪SZ網站的人提升了2.5%。訂戶接受了該項測試後,更大機會付費續訂,退訂率下跌了三分之一。在測試中得分愈低、愈被AI圖片考起的人,每天讀報或隨後續訂的機會率更高。

主理這項研究的Campante,接受美國尼曼新聞實驗室訪問時表示:「公眾對資訊的信任度持續崩潰,但這實驗突顯了崩潰的底線。只要人們確信一些新聞來源能夠真正幫助他們克服這項信息挑戰,這些新聞來源便能夠從中獲利。」

他指出,信譽良好的大型媒體是AI亂象的得益者,例如有能力鉅細無遺地分析來自加沙和烏克蘭戰地影片的《紐約時報》。他又舉例指,在德國公信力高的SZ,其中一句廣告口號就是:「真相只能夠被蒐集出來,無法被生成出來。」意指AI生成的技術,無法取代採編團隊抽絲剝繭地蒐集真相。

目前最廣泛的AI應用是生成文章總結,讓讀者可快速瀏覽新聞。但Campante說:「單單用AI來總結文章,無法吸引讀者。你不能僅僅抱持着既有信譽。你必須向讀者證明,隨着信息挑戰加劇,你可以幫助他們。你必須證明,隨着影片愈來愈容易造假,你有能力幫助讀者區分真假影片和音頻。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報道比以前更有價值。」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