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紹雄:香港緣何設AI研發院(下)

【明報文章】筆者上篇(刊2025年8月28日《明報》)提及,香港具有發展人工智能(AI)產業的基礎優勢。同時,環球AI競賽的重心,趨向誰能夠準確且有效地把AI技術投放到產業應用。香港在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表現,又是否理想?
上中下游缺乏鏈接 創科難成經濟新引擎
香港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形成商業價值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除了為人熟知的大疆,本港其實還有不少「走寶」例子。以物流業為例,現時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海柔創新,被視為自動化箱式倉儲機械人系統的先驅和領導者,由兩名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於2016年創辦。兩名創辦人本科畢業後,獲得大學的跨境創業種子基金資助20萬人民幣,於2014年創立首家初創企業,從事「光通訊控制模塊」的研發。2016年,兩人看好倉庫機械人潛力,再獲理大資助70萬港元創業基金,落戶深圳。
可見,有否完善的中下游產業鏈承接上游研發成果,繼而落地並商品化,是初創企業選擇落戶地點的重要考慮之一。這個短板,也是令本港大學科研成果未能於本地創造出經濟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港亟需一個整合者角色去促進AI產業生態圈發展,推動AI產業的「研發→商業應用→反哺科研」循環。
構建AI產業完整生態圈
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研發院)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引導、助力、促進和協調本港AI的上游創新研發、中下游科研成果轉化、開拓應用場景和產業應用。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指出,研發院將作為「領頭羊」角色,負責促進和協調本港AI創科生態鏈的上中下游聯動發展,加強「政產學研投」高效協作。
研發院的五大定位,具備現有機構無法提供的功能。
第一,推動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作為統籌者,它需打破機構藩籬、優化資源配置,避免重複投入,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第二,推動AI與香港產業融合。作為轉化引擎,其核心使命在於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通過開拓實用應用場景,加速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解決本港長久以來轉化和商業化乏力的問題。
第三,為本港推動AI生態圈發展提供建議。作為聚焦者,它需緊扣「香港所長」與「國家所需」,有效對接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確保研究方向服務於本地社會痛點和國家發展大局。
第四,促進本港與國際的學術交流;第五,推動全社會範圍的人才培育活動等等。作為促進者,研發院需要在對接國家戰略的同時,持續加強本港與全球的交流和合作,保持香港在學術及研究水平的國際化優勢。
整合資源 完善創科體系
數碼港、科技園、應科院等公營機構,也在不同層面推動相關研發與應用。然而這些機構之間的職責邊界模糊,可能導致資源分散與重複投入,造成寶貴公帑與研究力量的浪費。筆者一直關注本港創科體系的資源整合問題,研發院的10億元籌備及營運初期開支,以5年計算,每年只有2億元。正如孫東局長所言,與內地「動不動20億、30億砸下去」相比,委實捉襟見肘。筆者認為,研發院能否成為「武林盟主」,統領不同科研機構及大學的資源,形成合力,突破前沿技術及加速技術與產業融合,正是關鍵所在。為推動AI發展,政府對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等機構投放一定資源,這裏會否有重新分配的空間,值得當局探討。
10億元注資AI研發院,突顯了整合資源與精準投放的重要。筆者在立法會會議上關注研發院未來會以「成本中心」還是「利潤中心」模式管理;孫東局長回覆指,這一點與研發院的使命和定位分不開。在激烈的全球AI競賽中,單純由政府投放資源的模式,顯然難以支撐長遠發展。因此,研發院需充分利用「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獨特優勢:成熟的普通法法治體系、廣泛的國際聯繫網絡、粵港澳大灣區的豐富產業資源和龐大應用市場,深化公私營合作,吸引私營投資和基金,透過多元化資金來源,確保財務可持續性。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紹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