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情感與藝術不期而遇——希克的「本地推介」

【明報專訊】行入廁所,會遇見什麼?鏡、廁紙、肥皂架、洗手盆——還有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M+希克藏品:心靈圖景」正在展出,「希克獎2025」展覽將於明日(6日)開幕,《開眼》與希克從展覽聊到藝術審查,又邀請這位來自瑞士、曾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收藏家作客「美藝客廳」,為讀者推薦其藏品中的香港藝術。
他說,自己的收藏理念是「試圖將在被限制的條件下創作出的中國大陸藝術整合」,香港藝術並不包含在內,因此雖有收藏來自香港的藝術品,但自己「對香港的專業知識有限」。儘管如此,提起香港藝術時,他仍為展覽「心靈圖景」中唯一一件香港藝術家的作品豎起大拇指——那是來自李傑的裝置藝術《在純潔裡,我靜靜地追尋你。》。多種媒介混合,在展廳內建起一間廁所,淡藍色牆壁,瓷白色洗手盆,3塊有塗鴉的鏡,還有不算寬闊的兩個隔間;牆上有藝術家手繪的「上海藥皂」廣告,隔間內的肥皂架上還有幾塊淺色圓形物體,形狀溫潤,似用了一半的肥皂。
藥皂、肥皂,這些象徵清潔的個人護理品是李傑作品中常見的元素。2013年,李傑曾獲選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外圍展」,他將兩個看更亭從香港運去威尼斯,並在看更亭窗口塗上一層Nivea潤手霜——同年,他移居台灣,並在訪問中屢屢提到自己對香港的情緒,憤怒、失望、愛恨交纏。至於洗手盆、廁所等日常之物,則是他用藝術對生活的重新定義。穿過紅黃藍綠各色展廳,終於尋到希克口中這間「baby blue」的「bathroom」,還與在展廳內四處游走的希克不期而遇。一旁的展品介紹中寫,「此作在展廳內營造出一個介乎於公共與私人的寧謐空間」,希克則說,這間廁所是飛速運轉的香港城市中一個可以供人休息的空間。
問希克,這件唯一的香港藝術品如何選出,又有何深意。他反問記者,「你在這間廁所內感受到了什麼?」是次展覽用情感劃分章節,李傑的作品被劃分在「感傷」(sadness)單元。置身純潔又安靜的淺藍色空間內,記者卻在感傷之外獲得平靜(peace)。「你可以在這裏找到平靜,這就是它存在的原因。」希克說。
讀到此處的你,不妨動身行入展覽——藝術中埋藏千萬種情感,你又會與哪種情感不期而遇?
(美藝客廳‧五十三)
「客席策展人」簡介
烏利‧希克(Uli Sigg),曾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1998年創辦了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後改名為「希克獎」,現為M+購藏委員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委員會,以及泰特美術館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IG | @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