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浪浪辛酸救援難 坦蕩蕩呈現 《毛家》喚平等籲不棄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你知道香港有多少隻流浪動物嗎?」紀錄片《毛家》導演區焯文問。漁護署曾公布數據,指2019年流浪貓狗數量為1269隻。然而,區焯文跟隨動物保護組織「毛守救援」(下稱「毛守」)拍攝4年,觀察到實際數據「去到好誇張」,「應該有幾十萬隻」。

4年來,區焯文與「毛守」游走在城市各處,曾深夜去到羅湖村落尋一隻受傷的流浪狗;也曾在志記鎅木廠清拆之際,與8隻流浪狗展開「人狗大戰」。歌手黃妍為紀錄片唱主題曲《無家》,但眾人都希望為流浪的牠們找到「毛家」——電影、歌曲與義工,力量都有限,但他們都堅信海報上那句「救一隻,活一隻」。

4年拍攝 逾40動物只4隻被領養

這不是區焯文第一次關注流浪動物。2018年,他曾將「毛守」(舊名「毛孩守護者」)一眾義工的故事改編作電影《毛俠》,希望吸引大眾關注動物權益。《毛俠》成為香港首部以保護動物為題材的電影,亦激起了不少迴響,但區焯文卻得出結論——還不夠,「(《毛俠》)是劇情片,有好多限制,好多香港流浪動物的情况沒辦法原原本本地觸及」。

與「毛守」義工Jinny聊起這一想法,她對區焯文說,「你跟我哋拍、將我哋真實嘅情况呈現咪得囉!」紀錄片《毛家》的拍攝就此開始。區焯文笑說,「跟我哋」三字看似簡單,落到義工的工作中,卻是「24×7不間斷on call」,「知道佢難,但唔知道咁難」。原本預計拍攝半年,卻未曾想半年來沒有一隻被救助的流浪動物成功找到領養,只能繼續拍攝,從2019到2023,4年的時間,40餘隻流浪動物出現在鏡頭中,最終找到領養的卻只有4隻。

「『毛守』救助的流浪動物,大多是好難找到領養的。可能是受傷、殘缺、性格有缺陷。」區焯文解釋,許多流浪動物在流浪過程中「可能被人虐待過、可能被其他流浪動物欺凌過、可能挨餓太多、環境太惡劣」,因此若想為牠們找到領養,除了身體治療外,對流浪動物的訓練與行為矯正也必不可少。影片中,有流浪狗曾被領養,但因無法與領養家庭中的小孩和睦相處而被退養;亦有遲遲無人領養的老年流浪狗被病痛纏身,義工決定將牠安樂死。

「生命在猶豫之間已經失去」

鏡頭下,即將被安樂死的牠沒有表情,一旁的義工面上卻是止不住的悲傷;鏡頭外,戲院中的人們早已淚流滿面。短短幾分鐘,觀眾已被片中那些流浪動物的命運觸動;與牠們朝夕相處的義工,又要如何承受那份情緒?區焯文表示,幽默或許有用。片中不少鏡頭聚焦義工Jinny與Kent的日常對話,或是給流浪動物起名時「玩gag」,或是難得休息時的「互串」,區焯文說這些鏡頭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兩人本來就有趣;自己也在漫長的拍攝中與一眾義工成為朋友,因此「所有嘢都可以坦蕩蕩去講、坦蕩蕩去呈現」。

區焯文提起義工Kent創辦「毛守」的故事。一日駕車時,Kent在公路上見到一隻小狗,糾結猶豫片刻,他決定停車救援,卻發現小狗已經喪生車流中,這令他感嘆「原來生命在猶豫之間已經失去」。因此,看見公路旁的垃圾站內還有被遺棄的幼犬時,Kent將牠們收養,並在垃圾站寫下自己的電話,「他說,如果有人要遺棄(動物),不要遺棄,打給我」。電話愈接愈多,收養的流浪動物也愈來愈多,區焯文形容動物保護對於義工而言彷彿「無底深潭」,因流浪動物的數量實在龐大,「你對動物的愛心,令你好難跳出來」。

收地影響動物命運 佈局救援變「大戰」

情况為何嚴重至此?片中一幕,因政府收地,位於新界北區的志記鎅木廠即將遷拆,原本在附近生活的數隻狗也被迫成為流浪狗。區焯文說這一情况不是個例,不少動物都因收地計劃而流離失所或被遺棄,「至少有上千隻受到影響」。「毛守」一眾義工在志記鎅木廠附近佈下「天羅地網」,希望將其中8隻帶回基地,一場激烈的「人狗大戰」就此展開,攝影師鏡頭被咬至「熄機」,Kent也被焦躁的狗群咬傷。

「損傷幾多/犧牲幾多/冷漠裡被遺忘/祝福不多/無人援助但你跟我」,影片去到尾聲,黃妍演唱的主題曲《無家》響起。又引起觀眾的一片啜泣。訪問時,區焯文帶來了自己的小狗豆丁,黃妍也帶來了自己的小狗Moonmoon。她說,儘管對流浪動物有所關注,但在看《毛家》之前,一直以為牠們僅是「瘦啲」,未曾想到情况去到那麼嚴重;片中義工們面臨的困境,更令她想起歌詞,「沒信心找到烏托邦/偶爾亦有沮喪」。「他們(義工)對於生命的重視是平等的,但很多人都會覺得人類的生命更高級,或是家養動物比流浪動物的生命更高級。」黃妍希望通過電影與歌曲喚醒觀眾對「平等」的思考,不遺棄、不放棄,「每一個牠們,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區焯文則希望影片令更多觀眾了解流浪動物的情况,鼓勵「捕捉、絕育、放回」的處理方式,亦想要宣傳「領養代替購買」,「儘管好難即刻令情况改善,但就像將被衝上沙灘的海星放回海中——你救不了全部,但你救了一個,就救了牠的全部」。

《毛家》現正上映

預告片:bit.ly/4m0B4W6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錄像裏裝置上 女兒們述說母愛與約束 (2025-09-05)

Friday Planner:看草原 進庭園 退焦躁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