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錄像裏裝置上 女兒們述說母愛與約束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有道是母親的愛永未退讓,但聯繫着母與女的愛,是否也帶着傷痕、期盼與條件?由浸大視覺藝術院畢業的藝術家趙若彤策劃的「以愛妳的名義」展覽,請來3位在本年該院本科畢業展同樣探討母女關係的年輕藝術家,一同以錄像與裝置輕聲撬開母女之間最敏感的縫隙。

循環錄像見酷兒身分困境

有關於愛的話,或許似一封被反覆打開又折回的家書,字裏行間有愛有怨,有輕柔的貼近,也有無法言說的刺。菲律賓裔藝術家FIGUERA Ashley Marie Bondoc的循環錄像《Everlasting》間雜家中日常片段、旁白低語與停頓,看似只是碎片化的記憶錄,實則是酷兒身分困境的鏡像。她先前的畢業作《Coming out》透過和母親在飯桌上的對話展現酷兒面對是否「出櫃」的掙扎,《Everlasting》則表現在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家庭裏,「出櫃」過後那部分不被支持的自我,如何在家庭語境裏被輕輕蓋過。沒有激烈的反對,日常的片段只是重複上演的無數次的「看不見」,趙若彤說錄像模擬Ashley母親希望她有的生活,做家務、煮飯、做個稱職的妻子或母親,「相當於佢媽媽嘅2.0」。

但母與女之間,是否只剩下單純的複製與貼上?何卓瑤作品《(her)self》恍若微型時間博物館,長枱上鋪滿她自小獲得的不同獎項證書、母親的育兒手記、母女之間的信件,不同童年碎片按時序陳列,如同鋪展成長的軌迹。一系列物品盡是母愛灌溉的見證,但同時會否蟄伏着以愛為名的束縛?何卓瑤說自己是典型香港教育下成長的小孩,「攞好多獎、報好多活動」,滿目都是母親為她計劃人生時出現的物品,長桌盡頭一件可愛的綠色背心,原來是何媽媽小時候的衣物,接着也相繼化為何卓瑤與妹妹幼時暫借的軀殼。層層衣衫下的愛讓子女走到今天,但到底這個「我」的所在,是母親的願景,還是女兒的選擇?

童年舊物、「正」字紅印 鋪陳價值觀疑問

愛的另一面,或許尚埋着教化和約束的種子。展覽牆上密密麻麻的「正」字紅印大概是不少人童年獎懲機制的視覺化痕迹,吳子心行為藝術作品《㊣ ( — | — | — ◯)》便把身體放回規訓之中,以重複的動作一畫畫起筆、收筆將㊣字紅印填滿牆身。趙若彤說「正」字是吳子心母親在她幼時灌輸價值觀的工具,長大後卻發現母親教導的規矩與她遇到的人與事有所衝突,因而感到迷惘。「人難每一筆都端端正正,但佢好想控制到有多工整得幾工整」。

Ashley反覆的錄像背後藏着被忽略的話語,與何卓瑤展示的成長印記相對照,趙若彤則展出兩幅將家暴、愛與創傷定格翻印的作品。被傾聽的欲望、想傳達的欲望、愛,或也需要透過對話傳遞。展廳中心放着一張茶几、一支筆、一本簿,趙若彤說展覽多從女兒的角度講母女關係,希望邀請觀眾寫下對母女關係的反思,融入更多觀點。揭開書頁,英文、中文、菲律賓文交錯其中——平日無處安放的感受,可寄存紙頁之間。書頁上,在母與子女的縫隙間,會否能架起流動的時間隧道,讓雙方真正走近、真正看見對方?

「以愛妳的名義」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18日

時間:上午9:00至晚上7:00

地點:九龍塘禧福道5號香港浸會大學李兆基傳理視藝樓顧明均展覽廳地下

詳情:bit.ly/4m09oAx

備註:訪客須提前預約

文:鍾卓言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浪浪辛酸救援難 坦蕩蕩呈現 《毛家》喚平等籲不棄 (2025-09-05)

Friday Planner:看草原 進庭園 退焦躁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