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紐約】城市邊緣的藝術小島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紐約曼哈頓最南端的碼頭,坐上七八分鐘的白色渡輪,看着曼哈頓的大樓逐漸遠去,就能來到景色截然不同的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小島與曼哈頓隔水相望,距離不到一公里,但因為長期作為美軍基地而未被完全開發,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一個小型文化藝術中心。今年8月,我入駐Residency Unlimited在島上的紅磚老屋,幸運地擁有一間獨立工作室,在島上工作兩個月。

這個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島綠草如茵,遍佈栗子樹、山核桃樹和橡樹,因此紐約原住民萊納佩人(Lenape)稱之為「堅果島」(Paggank)。英國殖民時期,這裏曾用作總督的居所與打獵場,因此得名「總督島」,沿用至今。小島長期荒廢,直到2005年才對公眾開放,開始舉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例如2月的冰雕展、7月的詩歌節、10月的南瓜節,逐漸成為休閒出遊的勝地。島上不能過夜,每到夜晚,所有遊客都要坐渡輪離開,就像灰姑娘必須趕在午夜前搭上南瓜馬車回城。

夏天是島上最熱鬧的時候。每逢周末,很多人來參觀展覽、騎單車、在草地上野餐。自2010年起,總督島開始以申請制邀請藝術與文化機構入駐島上的老房子。今年共有20多家機構參與其中,例如台美文藝協會(Taiwa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策劃的「島嶼的生態藝術」(Eco Art on Island)展覽,探討環境、人類與藝術的關係,並舉辦表演藝術和工作坊等活動。

用於藝術駐地項目的老房子建於百餘年前,曾經是美軍軍官與家人的住所,如今已顯老舊,牆皮剝落,也沒有做現代化更新,沒有自來水、衛生間和空調。但藝術家向來是開荒牛,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在寸土寸金的紐約能有工作室空間,自然還是好事。每周去工作室兩三次,我也逐漸適應了島上的生活,熟知了前往各個公共衛生間和飲水機的路線。窗外滿眼綠色,海風吹來,即使沒有空調也不覺悶熱。

總督島就是這樣一個奇特而原始的藝術村莊,推動着島上的活力。在短短20年內,它的發展如此迅速,不免讓人擔心是否要走向士紳化。作為紐約罕見的曾被埋沒的土地,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在艱苦的條件下搞創作、辦活動,吸引遊客,但商業化一旦加速,不賺錢的藝術空間能否存留呢?2021年,紐約市通過了總督島的重新分區計劃,擬將部分土地開發為酒店、餐廳、商業區和研究機構。有民間團體隨即提起訴訟,認為該計劃違反了總督島作為公共資產的限制,並提出「要樹不要高樓」的口號。20年前還是一座廢棄小島的它,如今人頭湧湧,不知道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文:林綺晴

(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

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巴黎】石化的反面 (2025-09-05)

【東京】Moriyama-San (2025-09-05)

【倫敦】林宇談小說版《小朋友齊打交》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