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承「救濟院」基調 配合「額外護理」 倫敦嶄新合院長者屋 公私並重共居有尊嚴

【明報專訊】隨着世界各地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長者的居住環境日漸受到關注,繼而出現不同類型的長者住屋。在倫敦南華克區(Southwark)扎根的聯合聖救世主慈善機構(United St Saviour’s Charity),現正營運一幢近年建成的額外護理住房(Extra Care Housing),旨在以相宜的租金,向區內年滿65歲的長者提供具質素的住屋。撰文之際,得悉此項目入圍今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斯特林獎(RIBA Stirling Prize)最後六強,肯定了它傑出的建築設計。
南座較「矮」利日照 外圍紅磚細窗增私密
這幢長者房屋名為Appleby Blue Almshouse,於2023年落成,由小型建築事務所Witherford Watson Mann Architects(WWM Architects)操刀設計。「Almshouse」的中文直譯是「救濟院」,這概念自10世紀已經在英國出現,源於基督教社群中為老弱傷殘人士所提供的安身之所。項目團隊希望以「救濟院」家庭式的居住環境作為基調,配合當代額外護理住房的需求,嘗試創造一種私隱度及公共性並存的嶄新長者房屋營運模式。
建築量體由合院式佈局開始。考慮基地的坐向及陽光的方位後,建築師將南座的高度降低,並將北座提高,讓陽光能直接照進庭院。居住單位靠着量體外側排列,讓內側成為每層的走廊通道。以上的平面佈局繼而決定了立面設計:建築物的外圍由典型的紅磚包圍,配以較小的窗戶,增加單位的私密度;內圍則大範圍地用上玻璃幕牆,讓走廊能充分採光,同時讓用家有舒適體驗。
玻璃幕利採光 寬敞走廊可放家俬
一般而言,走廊往往只是通道,但建築師善用這種過渡空間,以單邊走廊(single-loaded corridor)設計,讓充足光線進入走廊。這走廊的尺寸又比一般走廊寬敞,給予空間容納公共空間常見的家俬如長椅及盆栽等。走廊的空間元素如牆身及天花板的木材、地面的瓷磚等,均使用了暖色系的物料,讓走廊成為舒適的、人們願意逗留的地方。
各戶設獨立廚廁 公共客廳兩層樓底
功能而言,項目的另一焦點是公共空間的配置。項目內所有單位均設有獨立廚廁,提供了私人住宅標準的私隱度,因此公共空間成為了住客聯誼的重要地點。公共空間大致分佈在地下及1樓,設有公共廚房、大客廳、活動室,讓住客建立鄰里關係。面積較大的公共客廳樓底達兩層,因此從地下往上看,便會看到部分1樓走廊,視覺上加強了地面層與1樓的連貫。
作為一座位於市中心的護老院,Appleby Blue Almshouse的出現不單單只是回應長者的住屋需求,建築師亦試圖在有限面積下,創造一種讓長者有尊嚴地共居的模式,值得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參考。筆者樂見Appleby Blue Almshouse項目獲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團隊的關注,並將個案收錄於他們今年發布的《健康齡活住宅設計指南》(bit.ly/4lSvkxy)之中。指南從住宅單位、公共空間的設計到營運方式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議標準,值得建築師及老年護理從業員參考,各位讀者也不妨參看,從個人層面打破我們對「老人院」的固有想像。
文:陳卓喬(Jefferson Chan)(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