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周永新:市民摸不着頭腦的經濟和民生數字

【明報文章】政府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經濟和民生數字,市民聽來總覺得不知如何理解。不是說這些數字的真確性有問題,而是這些數字彼此並不配合,有些看來更互相矛盾,例如說經濟好了,失業率卻不跌反升。最令市民感到困惑的是,一些數字所表達的情况,於現實環境裏卻看不到,例如說來港設立公司的新增企業數字創新高,寫字樓空置率卻居高不下,街上的空舖也隨處可見。
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市民對政府公布的經濟和民生數字總是摸不着頭腦?怎樣才可使市民對這些數字有清晰理解?
筆者就着本港經濟表現、就業狀况、人口變化三方面,以下從市民角度,看看如何協助他們理解這些政府公布的經濟和民生數字,及數字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經濟恢復增長 市民收入卻維持平穩
首先是經濟表現。這方面,市民常問的是︰近兩三年的經濟表現代表了什麼?經濟增長有改善自己生活嗎?企業數目增加,有否刺激市場動力?
根據統計處數字,這兩三年本港經濟恢復增長:2023年本地生產總值上升3.2%、2024年是2.5%,增長勢頭於2025年仍然繼續,最新預測是全年增長2%至3%。仔細一點分析,經濟所以恢復增長,主要由於疫情過後,貨品、服務的出口和輸入出現明顯復蘇,今年第二季更因美國關稅措施迫在眉睫而有兩位數字增幅。
不過,私人和政府消費開支都處於較低水平,有時更出現負數,理由是政府財政有赤字,市民私人則普遍消費意欲疲弱。固定資本形成方面,除2023年增加11.4%之外,2024年只有1.9%,2025年首季和次季分別增加1.1%及2.8%,表示投資仍然呆滯。簡言之,過去兩三年香港經濟仍處於膠着狀况。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香港出入口有什麼打擊,本港經濟表現只會原地踏步。
新增職位 非一般打工仔可受惠
這樣,經濟增長有改善市民生活嗎?若從市民的收入來比較。2024年第二季受僱人士的月入中位數是2萬元,到2025年第二季仍是2萬元,完全沒有變動。至於住戶月入中位數,情况也一樣:2024和2025年第二季都維持在3萬元左右。以數字來看,疫情過後的初期,市民收入確有些微反彈;惟過去兩三年,市民收入只能夠維持平穩,這也是造成市面消費疲弱的主要原因。
財政司長陳茂波上月在網誌宣稱,將有84間非本地公司準備在港投資500億元,不僅創造逾兩萬個職位,且將租置168萬平方呎地方作為科技、工業和商貿用途,對本港工業轉型和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過去兩三年,特首和問責官員都不斷強調,香港現有企業數目創歷史新高,家族辦公室紛紛來港成立辦事處,而來港上市企業公開招股(IPO)的數目,於全世界證券市場中數一數二。
無可否認,近年香港金融市場發展興旺,香港本身的優勢也吸引了不少科技和金融企業來港設立公司。惟這些企業創造的職位,是一般打工仔可以受惠嗎?換言之,企業數目多了,但能否對基層僱員產生「滴漏效應」,效果仍待觀察。
總結而言,香港近兩三年經濟表現雖差強人意,一般市民的生活卻沒有因此得到實質改善。市民感到困惑的是,無論企業數目如何創新高、外來投資如何理想,現實生活上,他們卻必須就着有限的收入謹慎地消費。
疫後經濟復蘇 失業率卻上升
其次是就業狀况。這方面,市民常問的是︰本港經濟既然有復蘇,為什麼失業率近一年卻上升?失業率上升,為什麼還有輸入外地勞工的必要?政府既要推動「銀髮經濟」、釋放長者生產力,為什麼時有報道長者找不到工作?
前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早前在《明報》觀點版撰文(註),指出香港經濟雖有增長,就業狀况卻不理想,原因在於「近年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對外貨物貿易和金融活動,覆蓋面不廣泛」。簡單來說,疫情後的經濟復蘇,集中於金融、出入口等幾個行業,但這些行業僱用的多是較高學歷和技術的僱員,未能惠及一般打工仔,所以失業率不降反升。歐錫熊在文中更指出,市民消費持續不振,整體就業狀况仍難樂觀。
輸入外勞敏感複雜 解決辦法非「一刀切」
為什麼市民消費仍未見起色?構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未必如一些人建議派發本地消費券便可解決。這樣,停止輸入外地勞工,又能否使今年5至7月的3.7%失業率不再上升?
或許沒有輸入外地勞工,失業率可能返回去年第三季的3%。但這樣做會對整體經濟有益嗎?有連鎖食肆老闆明言︰若僱員中不是有5%外勞,他可能無法經營下去,勉強經營下去也賺不到錢。另一方面,報道指有僱主輸入外勞後即解僱現職長工。輸入外勞是非常敏感和複雜的勞資問題,解決辦法並不是「一刀切」的允許或停止輸入外勞,勞資還得好好商議。
至於銀髮經濟中的長者就業問題,筆者在這欄多次討論,一些觀點不再重複。總的一句:情况並不是長者不願就業,而是長者要找到一份適合自己學歷、經驗、健康狀况、時間、興趣的工作,就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社會人士不應對長者就業有過高期望;過了退休年齡的長者是否繼續工作,有他們的考量,特別是自己的經濟狀况。
人口增加 主要來自單程證持有人
最後是人口變化。這方面,市民常問的是︰為什麼人口數目這幾年總是徘徊在750萬間?「搶人才」的目的是什麼?過去幾年整體人口在質方面有什麼變化?
上月中政府公布最新人口數據,年中居港人口共752萬,與去年同期相若。以數字而言,香港人口自2019年達到750萬之後,過去6年並沒有多少增加,維持在740萬至750萬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約有3.2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移入,減去1.38萬移出的香港居民,可見本港人口增加,主要是來自單程證持有人。
政府近年不是千方百計「搶人才」嗎?勞福局長孫玉菡提供的數字是:截至今年7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51萬宗申請,其中約34萬宗獲批,逾22萬人已抵港。加上約10萬「高才通」受養人,理論上香港整體人口應有增加,不應止於現時的750萬。
近日有意見認為,來港人才和他們的受養人,並不如期望的來港定居,更有可能在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後離開。孫玉菡局長其後補充說:截至7月底,近1.4萬名來港高才簽證期滿,其中54%人申請續簽,獲批者的月入中位數約4萬元。看了這些數字,一般市民心中仍有不少疑竇,也不知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
簡言之,本港出生率仍將處於低水平,人口老化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人口增長主要依賴外來人口(主要是內地居民)移入。這樣看來,香港未來人口的變化,將不僅是量的增減,更重要的是質的改變。而質的改變對香港未來經濟和社會規劃,看來更值得政府重視。
總結而言,數字上本地經濟確實有增長,可惜市民卻感受不到自己的生活有改善。政府真的要好好解釋。
註:〈香港經濟雖增長 就業狀况不理想〉,2025年7月24日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