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遲都遲了,校規還不改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開學日,傳媒街訪一名遲到的學生:為什麼遲到仍然慢慢走?學生回應「反正都遲了」,一夕爆紅。網友讚歎該學生的「鬆弛感」,有人分享讀書時遲到的經驗;加上臨近開學的各種「邊有人做暑期功課」的討論,引人反思:學校常常說執行嚴格校規是反映社會需要、教導正確價值,但似乎不少人,對在學時受到的種種校規限制嗤之以鼻。當然,嚴守規矩的人、不滿校規的人,可能根本是兩個不同群體,惟隨着時代轉變,學校教育應如何轉變?

學校訓導 反映社會需求

舊世代常有參與群體、服從規矩、論資排輩等想法;世代交替,愈發淺薄。現今社會多元,莫說跨世代,即使是同一代人之間,待人處事迥異之事亦多。近年網絡上不少人分享「Gen Z整頓職場」事件,提出不少新一代進入職場後,在工作態度和人際關係上的破格之舉。

「Z世代」指1990年代中期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輕一代,他們興趣多元、獨來獨往,不像上一代人有較強群體意識,不喜歡應酬、拒絕不合理規矩,因此矛盾亦日益增加。上述傳媒訪問的中學生,再年輕一代,已是「Gen Alpha」。對我這種老人家來說,完全是不同「生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價值,於社會上、學校裏,矛盾日增。對於管教,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視乎不同判斷——是否服從群體、配合上級?抑或尊重個人自主、接納選擇?

學校的訓導體系,多少反映社會價值觀,而且常靠近保守的一方。面對價值多元的爭論,習慣以單一方法管理學生的學校,難以迅速跟隨時代轉變。

筆者讀中學時,聽說訓導主任會於早會之後到學校附近快餐店巡查,看看有沒有遲到仍在食早餐不上學的學生。像上述訪問中的學生,遲都遲了,潛台詞就是反正都會被罰,又何必太趕急上學?也可能是,第一節課、開學禮,其實不去都沒有損失?

當然,學校不是「無掩雞籠」。如果讓學生自由上學、出出入入,對教學沒有好處。不過除了返學準時與否,還有不少議題——不同意的功課,學生有沒有選擇權?認為老師教得差,可否選擇自修?願意承擔英文不及格的後果,可以在英文堂溫習數學嗎?倘若選擇價值多元、學生自主,答案似乎是「可以」;惟可以想像,真正實現時,只會天下大亂。

校規以外的可能

好吧,那課堂以外呢?社會愈來愈接受「smart casual」、緊身西裝、西裝短褲,為什麼校服只有領呔裇衫配直腳長褲?校服是否必然只有男女各一款才是「端莊整體、儀容大方」?男生束長髮可以嗎?瀏海有多長、褲腳有多窄?頭髮長度、褲腳寬度,跟成績有關嗎?然後相信就會有校長說,學校不應緊貼時尚、爭妍鬥麗,學生宜專心學習。

談到學習,上課可以用手提電話查資料嗎?功課可以用生成式AI(人工智能)完成嗎?電腦時代,還需要傳統的默書和抄寫功課嗎?考試採取更多元評核方式,但為何只有一個考試一個成績一個制度?

這些不同的討論,很少有學校正視,也似乎不是大家多關心的議題;於學校裏,即使有學生提起,也不起波瀾。可是,在大家愈來愈多疑問的時候,如何回應,其實重要。

怎應對時代轉變

值得教育界討論

校規不是無中生有,自有其歷史因由和教育原因。教育界中人明暸,卻不一定合理,也不容易跟學生解釋。與時並進可以,惟往往受制於保守的教育文化而難以轉身,最終與學生的矛盾增加,對管教又不知是否有益。

「遲都遲了」,說得輕鬆;一夕爆紅的背後,反映新世代對規矩的不同看法。這些看法,長遠如何衝擊學校教育?教育界要如何應對?有沒有空間應對?值得討論。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