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IVE生訪彩虹邨街坊 製電子故事冊留回憶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制水」、為工人「包伙食」這些上世紀香江舊事,近日經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師生團隊合作,配合科技將歷史「重現」眼前。九旬陳婆婆接受IVE學生訪問,回憶1964年南下入住彩虹邨,她人生首份工作正是在邨內的「八號樓梯」從事「包伙食」,為建築工人煮飯。她又憶述當年經歷制水,挺着孕肚、提着火水罐,由街喉搬水回6樓住所。

居住彩虹邨逾60年的陳婆婆至今難忘1965年香港大制水的艱苦日子,當時每4天供水一次,她要挺着孕肚將水搬上樓。談到彩虹邨重建,她依依不捨。IVE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學生鍾詠詩和隊員花半年時間,探訪陳婆婆及其他居民,並製作電子生命故事冊,盼珍貴回憶得以延續。

BIM科技數碼化彩虹邨外貌生活場景

另一課程IVE建造管理學高級文憑應屆畢業生雷梓桐及團隊則想到將彩虹邨的建築外貌、生活場景數碼化,當中運用建築信息模擬(BIM)科技。他們亦根據IVE學生探訪居民後整理的口述歷史,加入虛擬場景中,如陳婆婆曾工作的「八號樓梯」、取水的街喉。雷說,在排隊取水的人龍旁有告示牌寫住「12歲以下不得排隊」字樣,冀還原臨場感。

IVE(屯門)建造工程系主任程啟業說,考慮將項目延伸至其他待重建的屋邨及歷史建築,讓科技成為保育歷史的重要橋樑,保存本土文化與社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