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北京聞風:倚重AI應用 中國加速轉向智能經濟 /文:鍾鳴九

發佈於

【明報專訊】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9月5至8日在重慶舉辦。新能源車的人工智能(AI)商業化應用成為焦點,被外界視作觀察內地「AI+」發展的重要窗口。北京分析人士認為,今屆博覽會以「AI+」為主線,揭示內地AI發展強調應用導向,AI同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正加速推進。

有別於美國矽谷傾力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路徑,內地更注重拓展AI技術的廣泛應用,已覆蓋眾多領域。值得一提的是,作為AI發展的產物,此次「9·3」閱兵中無人和反無人裝備,備受矚目。

據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介紹,內地AI發展迅速,已展現較強的通識能力,可「舉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務,技術通用性顯著增強,基本具備向各行業各領域融合應用的條件。

學者稱AI應用潛力已變現 滲透多領域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表示,內地已進入AI大規模商業應用階段。2022年底ChatGPT面世後,內地大模型技術發展和推廣明顯加速,但總體應用比較有限。從2024年起,情况發生變化,AI商業應用的潛力開始變現。

目前,內地在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的應用普及方面取得進展,包括智能網聯汽車、AIGC(AI生成內容)工具、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AI手機和電腦、智能機械人等,滲透率不斷提升。政務服務、金融風控、製造質檢、物流調度等領域,亦有較多試點。騰訊、阿里、聯想、科大訊飛等科技巨頭近年還紛紛提出「ALL in AI」或「AI for ALL」,引發關注。

欠隱私合規供給 需防惡用風險

然而,AI應用的推進仍面臨諸多挑戰。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指出,當前存在高質量數據集與隱私合規供給不足,算力成本與能效壓力等問題。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則認為,應用呈現「割裂式」分佈,廣大中小企業和特定群體的滲透率仍低。

面對挑戰,中央於8月底發布《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AI+」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30年,「中國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薛瀾表示,實現目標需全社會共同努力,關鍵在於持續推進面向場景的技術創新,加快配套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等「基礎設施」建設,防範AI廣泛應用帶來的惡用、故障和系統性風險,確保AI發展合規、透明、可信。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亦是AI發展序章的收尾。從《意見》來看,「十五五」規劃將是「AI+」發展的開篇新章,展現出推動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意圖。這一發展過程必然伴隨着泡沫與出清,但技術浪潮勢不可擋。

文:鍾鳴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