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漁署澄清動物收留無期限 嘆領養率減 性情健康合適者交機構尋飼主 籲代替購買

【明報專訊】漁護署現有4間動物管理中心接收流浪或棄養、因受虐及走私而檢獲的動物。坊間流傳中心內動物4天無人認領便被人道毁滅,漁護署獸醫師(動物管理)關晉樂受訪介紹領養計劃時澄清,大部分動物均會逗留數周至數月,接受健康檢查、治療及行為訓練,若健康狀况和性情適合被領養,會一直收留至有動物機構接收。但近年漁護署送往各機構的貓狗領養率只有四五成,有機構相信與近年不少有能力養寵物者已離港有關,期望公眾亦不要誤解待領養動物一定有很多問題,呼籲大家先到機構了解,支持領養代替購買。
稱病重治療更痛苦始人道處理
漁護署4間中心設約550間房安置動物,關晉樂稱部分動物身上有傷、怕新環境至外出散步也難,署方會安排醫療、行為訓練甚至寵物美容,提升領養機會。關主動解釋,坊間流傳4日限期只是法定程序上署方需為動物找主人的時長,即使找不到主人,動物仍會繼續收留,「無一個限期,只有病情嚴重、獸醫判斷治療只令動物更痛苦的個案,才會被人道處理」。關稱,動物習慣環境後會接受性情及健康評估,觀察有否攻擊性,如適合會轉交機構供領養。
貓狗領養慈善協會是17間與漁護署合作機構之一,創辦人Jen稱七成動物均從署方接收,動物接種疫苗及杜蟲蝨後,會到暫養家庭觀察2至4周,協會經社交媒體及每周六周日領養日為動物找新主人。領養者需經義工評估。
7歲多唐狗Abigail於2021年被棄養後送至漁護署,同年轉交協會,主人ChiChi本只暫養,去年正式領養。ChiChi記得,見到Abigail第一天已感受到信任,笑言Abigail最初怕水,現在愛玩水至不肯走,「見住佢變得有自信,好rewarding(有意義)」。
不過並非每隻動物均有幸找到家。漁護署去年接收3219隻動物,當中逾1400隻為貓狗,過去3年每年平均轉交逾300隻狗及逾150隻貓予各機構,領養率一直僅四五成,去年貓領養率更跌10個百分點至僅近四成。
疫後飼養欲減 柴犬潮過遺棄多
關晉樂不諱言,領養率有進步空間,新冠疫情期間市民多留家,養寵物意欲高,疫後多外出,意欲下降。Jen則認為與不少外籍家庭及30多歲兼工作穩定、有能力養寵物者近年離港有關。Jen又慨嘆,本身性情較難馴服的柴犬曾因戲劇熱潮流行,但熱潮一過近年不少被遺棄。
機構漁署合建4萬呎領養中心
Jen透露,協會正與漁護署合作於屯門建設4萬平方呎領養中心,可容納逾100隻狗及150隻貓,料明年第二至三季啟用,盼能為動物提供更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