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街市疫後生意跌 檔主嘆轉型未挽 有指多外食北上 團體稱部分偏遠貨少客老惡循環

【明報專訊】公私營街市出租率不足,營運者和街市檔主都努力轉型,但綜合政府部門及街市營運商資料,食環署及房委會街市整體出租率雖達82%及85%,領展更達95.6%,但截至今年6月的出租率都較去年下跌。有街市檔主慨嘆新冠疫情後生意大不如前,即使疫情時直播吸客,疫後已不奏效。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認為,管理公營街市人員多循例執法,未必熟悉市場營銷,推行轉型政策時「有想法但難實踐」。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認為,部分街市位處偏遠和人口老化,加上貨品選擇少、價格貴,街坊寧願坐車到較遠街市買餸,導致街市陷入「惡性循環」。
明報記者 施晉宇
實習記者 蘇柏軒
食環房會領展出租率齊跌
記者上月到訪多個出租率較低的街市(詳見另稿),綜合街市檔主和市民說法,減少到街市買餸原因眾多,例如疫後生活習慣改變,昔日較常買餸到現時改買兩餸飯或外賣;部分街市多空置致貨品不全,市民改赴其他地方等。在石硤尾邨街市經營魚檔逾20年的劉先生說,疫後生意較疫前跌五成,不少港人改買外賣,目前每次入貨量均要減半。他稱,疫後有不少措施鼓勵港人北上消費,例如延長通關時間等,即使本地舉辦盛事,街市亦無法受惠。
海鮮檔疫時社媒宣傳大賣 今頻滯銷
從事海鮮檔20多年的安少說,生意較疫前跌兩成,認為經濟欠佳,港人買餸「手緊」,他以西澳龍蝦為例,來貨價每隻200元,以220元出售仍滯銷,加上不少人假日北上,笑言「打風生意反而較佳」。安少在疫情期間透過社交平台宣傳,觀塘分店大排長龍,但疫後卻頻頻滯銷,反差甚大,現時觀塘和樂富街市檔位都要削減人手,降低成本,「做唔到就要摺,搵唔到食,唔通長期貼錢」。
管理公司租地舖營銷 較街市薄利多銷
根據記者觀察,不少市區街市外都有大量售賣鮮貨的店舖,甚至有連鎖店,翻查資料,內地連鎖店錢大媽在港現有65間分店。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代表吳小姐說,近年有外判街市管理公司租用地舖及包攬營銷,較街市商戶「薄利多銷」,「街坊不是無需求,而是不需要局限在街市買餸」。她建議擴闊街市用途及貨品種類,舉例熟食檔和集運門市等,或與非牟利組織合作,設立扶貧或快閃市集,冀能迎合街坊需求以增加人流。
陳凱欣:管理者未必熟營銷 難踐想法
陳凱欣認為,兩餸飯及外賣平台出現,取代買餸煮飯習慣,加上部分街市附近設連鎖蔬果鮮肉商戶,對傳統街市構成競爭。
她認為網購平台與街市合作,直播教導市民買餸及煮餸技巧,再提供送貨上門,有助商戶轉型及吸引年輕客群。她認同政府部門靈活處理檔攤用途及面積的做法,例如引入熟食等開拓出路,但認為管理公營街市人員未必熟悉市場營銷,推行政策時「有想法但難實踐」,建議聘用相關範疇人員協助管理。
領展:設熟食區 伙電視台增曝光
被問到街市如何轉型,食環署發言人回覆,去年5月起將持續空置半年及8個月以上的攤檔,分別以市值租金八成及六成作底價競投;去年10月起將競投未能租出的攤檔,按底價以先到先得租用,今年首8個月租出171個攤檔。發言人補充,署方會探討並調整行業組合,舉例容許提供美容服務,並視乎情况整合相連空置攤檔。
房屋署表示,會主動聯絡各行業具潛力且能迎合市場趨勢的商戶,過去一年房委會直接管理街市租出50多個檔位;亦改變空置檔位用途及面積,舉例長青邨街市乾濕貨檔位出租作集運自提點;並按市場重估續約租金。
領展發言人稱,街市引入多元化商戶,部分設熟食區,另與電視台合作推出節目,在街市實地拍攝,提升街市吸引力及曝光度。
(消費轉型系列‧三)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山景檔主炒人一腳踢 嘆街市貨少趕客 (2025-09-07)
網購菜包餸上門疫後生意減 歸因移民北上潮 (2025-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