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網購菜包餸上門疫後生意減 歸因移民北上潮

【明報專訊】都市人買餸習慣改變,網購食材包近年受不少家庭客歡迎。連啟亨負笈英國回港後,有感上班族繁忙,外國普及的食材包在港有商機,遂在2016年創立「餸上門」,透過網站和手機程式售賣餸菜包、加熱即食餸菜等並送遞上門。現時平均日售300份餸菜包,零售顧客以有小孩的中產家庭為主,但他說新冠疫情間高峰可售900份,移民潮、北上消費潮等因素致生意下滑,現時大部分訂單來自社福機構。
看準街市吸引力降 客人多中產
青衣一個工廈單位中,職員分工洗切各種食材,按分量連同調配好的醬料、食譜放入塑膠盒和保溫袋,準備當天下午出車送貨。連啟亨表示,餸上門目前每天售出約300份餸菜包,每份38至98元,以中式手工菜最受歡迎,例如釀入肉碎的節瓜脯、金菇肥牛卷等。至於客人背景,零售逾七成顧客是有小孩的中產家庭,當中不乏聘請家傭者,另有為年邁家人訂購。按地區分類,他說新屋苑較多,例如居於日出康城、元朗區等,估計與這些地區人口增長多但附近缺乏大型街市有關。
他認為,隨着社會進步、市民生活質素提高,傳統街市吸引力漸減,餸菜包服務比超市、空調街市更進一步,顧客收到備妥的食材烹煮,可避免常買外賣,又「elegant(優雅)啲」。
現時七成為機構訂單 信港有需求
疫情期間,連啟亨每天最多可售出900份餸菜包。他說,復常後訂單跌屬預期內,但移民潮、北上消費潮令本港消費力下降,更進一步打擊生意。他舉例有老顧客特意移民前以短信道別,又留意到新界西周末前的訂單量特別低,周日晚的下單時間又愈見推遲,料與顧客北上遊樂後夜歸有關。
連啟亨說,現時零售客佔整體生意三成,七成收入來自機構訂單,包括為社福機構提供餸菜包,甚至為餐廳預先處理食材。面對經營挑戰,連啟亨相信餸菜包在港長遠有需求,將繼續透過不同途徑推廣餸菜包服務。
(消費轉型系列‧三)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街市疫後生意跌 檔主嘆轉型未挽 有指多外食北上 團體稱部分偏遠貨少客老惡循環 (2025-09-07)
山景檔主炒人一腳踢 嘆街市貨少趕客 (2025-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