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周日話題:演藝學生「脾胃」開show前兩周的抉擇

【明報專訊】知名編劇莊梅岩公開發聲,向母校要求交代、追問責任之際,香港演藝學院(HKAPA)戲劇學院8月中旬就學生演出提出有別於以往的審查要求,在學生間造成擾攘:其一,一場籌備多月、涉及27名學生參與的劇本展演,距開演不足兩星期,被學院高層要求提交劇本審核。由於學院一時無法處理,學生被迫面臨延期或轉為對內展演、限制規模的選項。其二,在2025年8月29日舉行的HKAPA 迎新日入學講座上,戲劇學院代理署理院長黃龍斌向新生簡短交代「新規例」:劇本須於演出前8周提交審閱;若為內部展演,須提交至學院;若要掛上「APA」名義公開展演,則須再往上呈交;內部展演觀眾上限為30人,不得公開。記者就此向戲劇學院在讀學生、畢業生與戲劇界專業人士查詢,試圖拼湊出這套未見明文的「新規例」——它如何被傳達,又在實際操作中引發怎樣的憂慮。
「相比莊梅岩,我們不會是大新聞,也沒有聲量。」受訪的戲劇藝術碩士課程(MFA)同學無明(化名)道。「脾胃微劇祭」(下稱「脾胃」)是演藝戲劇編劇同學自行組織的活動,幾名修讀編劇的同學聚在一起,合力構思、寫作,最後將數齣短劇整合成一場串燒展演。今年為第5屆,共8名編劇參與,最終誕生7齣劇本。「脾胃」不止是單純的學生活動,它還與學分掛鈎,部分同學能將演出計入professional practice,而前提是必須有觀眾在場。
「希望香港觀眾看到有年輕的創作者、編劇在產出。」無明強調,「脾胃」的一重意義在於讓學院內的創作有機會被認知,留下公共可見的archive,身邊同學也期盼戲劇界看到,尋求後續參與製作的可能,對於資源緊絀的香港藝文界而言,這是個有自由度的創作契機。「過往『脾胃』被評論太求其,hea、未必能夠全赴投入。」無明表示今年的8名編劇自2月初開始籌備,彼此幫忙打磨作品,最終整合出7齣戲。「籌備過程能感受到大家的精進,預期會有較多觀眾,大家認真很多,付出很多。」
籌備初期學院高級講師 (兼任編劇、劇場構作及節目項目主任)透過參與學生傳達:暑假前需要確定場地與宣傳,相關宣傳品必須交由APA檢查,當時並未提及劇本審查;過往亦從未涉及這一環節。
老師勸勿公開宣傳
同一時間在籌備個人畢業劇本的無明,臨到宣傳階段接獲老師告知:「畢業展演不可對外宣傳,若要對外宣傳,作品和相關資料必須交給APA senior management get approval。」甚至被勸喻「現在申請get approval時間緊迫,最好不要公開宣傳」。這令無明疑惑,她記得去年9月的學生畢業作品仍能在社交媒體公開宣傳,並打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碩士編劇課程畢業作品」的tag,往屆編劇畢業生從未受過同樣限制,細問仍未能確知需提交審批的究竟是劇本還是宣傳品,最終已經製作好的宣傳海報只得擱置,她僅在私人Instagram限時動態及threads上以文字形式低調宣傳。
舊生:往屆校方無干預
無明的畢業作品最終低調展演,而「脾胃」則在5月擬定將於8月30日在演藝學院Drama Lab展演。6月時,傳出學校今年有「新規例」,所有「學生活動」必須有老師指導與參與。據往年「脾胃」舊生N的印象,「(往屆)租場方面同平日上課book房一樣簡單,學校都冇干預。雖然係校內活動,但同學可以邀請親友入嚟睇」。他參加過的屆數「真係只係編劇嘅暑期手作仔」,對宣傳幾乎無要求亦無限制。
至距離展演僅餘兩周,負責老師要求提交劇本,催促盡快提交,理由是「dean可能無法細讀」;翌日又說「院長還有工作在身,可能沒有充足的時間閱畢大家的劇本」。隨後,負責老師將兩個選項擺在所有人面前—— 一、公開展演改內部展演,僅限30人,僅限APA內部人士,公眾不得參與,並且遞交觀眾名單。二、延期,等dean看完劇本,批准後再繼續。
無明擔心這只是開始——昨天是宣傳品,今天是劇本,明天會不會輪到導演的處理、舞台設計、演員的演繹?每一條光線、每一句台詞,是否都要被過濾?「其實,不是所有同學都對審批如此敏感。真正的打擊,是展演可能被迫延期,或者縮到僅30人的內部規模。因為無論如何劇本都得上交;差別只在於能不能如期演出,且有更多觀眾來看。」最後,參與「脾胃」的同學臨時變陣,託有劇場工作經驗的同學四處聯絡,終於在展演前一周敲定了一個商業場地。代價是自掏腰包——全日租金2400元。原本規劃入台與演出分兩天,長達半年的籌備,被濃縮成倉卒一日。而最終留給宣傳展演的期限,只得4日。
記者向另一名本年籌辦「脾胃」的同學求證。她匿名受訪時回憶,印象中以往校方與學生之間對「脾胃」並沒有太多溝通,初期只是聽說會有老師全程指導,但從未見過明確的「流程與要求」。她說:「延期涉及眾多人員安排,大家還是想邀請更多觀眾,最終才決定到校外辦。」目睹部分編劇因臨時變動承擔大量額外工作,她也疑惑:「這對創作自由的邊界會不會有影響?若以後再辦類似活動,時間和流程應該怎麼安排?」
雖然自掏腰包,避開戲劇學院的審批程序,無明仍然疑惑:「如果選擇走審批流程,27名成員一起籌備,所有人都付出了心力,若是一個所謂的高層說不可以怎麼辦?加之整個校董會當中有非戲劇專業人士,究竟如何評判、衡量一場show?假如審批不通過,會有人為我們的作品發聲爭取嗎?」
另邊廂,據匿名MFA受訪新生透露,在8月29日演藝學院迎新日的入學講座上,署理戲劇學院院長黃龍斌向新生簡短交代學校的「新規例」,內容包括:須提早8個星期將劇本交予校方過目;若屬內部展演需戲劇學院審閱;如以APA名義發布,須再上呈更高層審批;內部展演觀眾上限為30人,不對校外公眾公開。
雖然戲劇藝術學士課程(BFA)的迎新日並沒有明確提及「新規例」,但修讀二年級的學生繆(化名)卻在去周收到學院緊急閉門會議的通知。他未聽說過對MFA同學公布的劇本審批等細則,因此第一時間聯想到課程上的變動,對記者表示今年不會開設Cultural Identity & HK Theatre,這門課過去透過自上世紀60年代至2010年代的5個劇本,帶領學生思考香港人的文化認同與身分認同建構過程。繆表示對學生而言,經過《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被cut show的風波,戲劇學院裏的憤怒感雖已不如前,「但嗰種要『縈住』有事發生嘅氣氛同心情,都幾影響大家」。
校方稱須審慎地管理資源
記者去信查詢學校傳訊部與戲劇學院,校方回覆「既定程序(包括審閱劇本及其他相關材料)致力確保學院各項製作的質素,以確保其適切性。隨着學院不同課程的學生人數及演出場次不斷增加,對校內表演場地的需求日益殷切,因此我們必須審慎地管理資源」。另邊廂,戲劇學院分別與BFA、MFA召開閉門會議,向後者解釋劇本審核只涉宣傳品與內容(synopsis),無明則指出,校方口徑不斷游移。8月15日中「脾胃」劇組被臨時要求提交完整劇本;8月29日向新生明言「看劇本」;日前內部會議淡化為「只需大綱」。這種朝令夕改令她憂慮——但最後提前8周交劇本的指令始終未變。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校友、前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李俊亮回應稱,學院一向對「使用學院名義」有嚴格規定,學生對外演出的內容亦需知會學院或經批閱,實際自由度與自主度「那就不得而知」。他回憶,過往在學期間導演的畢業作品都是公開演出,劇目於演出前多月交由老師審閱,但主要是尋求藝術上的建議,排練時間通常5至8星期,若是原創劇或編作劇場,劇本內容往往隨排練過程而持續修改。「那麼,『交』劇本的作用究竟是什麼?是品質檢定?安全過關?忠於原著?資源分配?假如演出過程中修改了,又要向誰交代?」他眼中,劇本是戲劇演出的靈魂,劇作家就如整個演出的靈魂人物,創作過程如自虐,未完稿被導演催,有時完稿後又被演員「摧殘」。但優秀的劇作,是會被觀眾銘記並流傳下來,莎士比亞如是,契訶夫如是,哈維爾如是,觀眾怎樣也會記得《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及《南海十三郎》是杜國威的作品。
關於BFA在讀學生繆提及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該劇由意大利劇作家達里奧‧福(Dario Fo)創作,是20世紀歐洲代表性的政治喜劇。劇中「瘋子」(The Maniac)假扮法官潛入警局,逐步揭露警方在無政府主義者死亡案中的矛盾與荒謬。記者聯絡到當時團隊成員分享,原來2024年初這齣經典改編劇已排演近4個月,是導演系連同表演系一眾同學的畢業作。在演出入台前一星期,老師與院長突然走進排練室當面告知展演需取消。他憶述,當屆高層也說不清確鑿緣由,「外國人院長都唔知做緊乜」,只能理解為:校長與校董會在沒有看過任何排演的情况下,聲稱接獲「有心人舉報」,認為宣傳海報有指涉「蘋果案」風險,並已與法律顧問協商,最終決定喊停。作品期間設計了多張海報,有同學爭取更換宣傳,但沒有商討餘地。
無明曾私下與莊梅岩討論「脾胃」與「新規例」等事,莊對她說,目前「戲劇學院有受壓力,因為我哋出好多曳人」。在她看來,各種混亂的決策,實際上是學校高層「想卸波畀drama school」,而她期望年輕人創作的同時,又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作品。「有必要保護、保留『脾胃』」。她又勉勵說:「高尚的人會寫什麼、會做什麼?例如哈維爾。社會氣氛不同了。在經典裏找認同的價值觀,才不會沉淪。經典的價值觀和我們當下的聯繫。如果現實中我要寫這種劇本,可以用什麼素材呢?」
文˙于惟嶼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