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A to Z藝術字典:L-Land Art地景藝術

【明報專訊】當人們談到觀賞藝術時,第一時間或會想到畫廊、藝術空間、博物館,或是城市中的公共藝術。然而,藝術是否只能在這些空間出現?它又是否一定要是一件伸手可及的物件呢?除了繪畫、雕塑、裝置等常見的藝術形式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今期帶大家看看超越傳統想像的地景藝術(Land art)。
地景藝術與自然共生
「地景藝術」(Land art,又稱大地藝術)是一種直接在自然環境中創作的藝術形式,藝術家透過雕塑地形或使用當地的天然材料(如石頭、泥土、木材、水等)來構築作品。這類創作不再局限於畫布或傳統藝術媒介,也不再受傳統展覽空間限制,而是融入大自然,重新檢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地景藝術起源於上世紀60至70年代,屬於「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一部分。這股藝術思潮質疑傳統藝術的界限,它不僅將藝術從畫廊解放,跟市場脫鈎,亦嘗試挑戰藝術創作慣常使用的媒材,突破傳統展示空間的限制。許多地景藝術作品位處偏遠地區,遠離城市與人群,觀眾必須親自前往現場觀賞。這一切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藝術的存在價值及可能。這種藝術形式不僅關注視覺美學,也常常涉及時間流逝、自然變遷及人與宇宙間的關係等議題。有些作品會隨着季節、天氣或自然現象而改變,甚至消失,從而突顯藝術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
「活着」的作品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遜(Robert Smithson,1938-1973)於1970年創作的《螺旋防波堤》(Spiral Jetty)。這件作品位於美國猶他州大鹽湖北岸,由數千噸玄武岩、泥土與結晶鹽鋪設而成,呈逆時針螺旋狀延伸至湖中,全長約460米。觀眾可以親身踏上作品,零距離感受作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密連繫。史密遜選擇這片荒蕪且變化莫測的地貌,正是希望作品能與自然共同演變。事實上,《螺旋防波堤》建成後不久便被湖水淹沒,之後反覆出現。有紀錄指出,從1972年至1996年間,作品幾乎一直被水覆蓋,直到1993年水位退去,作品才再次顯現。這件作品打破了藝術必須被永久保存及被穩定展示的傳統觀念,這亦體現史密遜對時間、循環與熵(entropy)等哲學概念的深思。《螺旋防波堤》就像一件「活着」的作品,不斷進化,並且不能預測。
又有些「 地景藝術」作品,需配合特定時間觀看,如史密遜妻子南茜‧賀特(Nancy Holt,1938-2014)於1973至1976年間創作的《太陽隧道》(Sun Tunnels)。這件位於美國猶他州的作品由4根大型混凝土管道組成,在荒涼遼闊的沙漠呈十字排開。隧道對準特定天文方位,讓觀者在夏至和冬至的日出日落之時,能看到太陽與隧道口對齊的震撼景象。試想想在荒漠獨個兒仰望天空,這或許是賀特對史密遜的呼喚。史密遜就是在1973年與攝影師觀察作品《阿馬里洛斜坡》(Amarillo Ramp)時墜機身亡,年僅35歲。《太陽隧道》不僅為我們提供一種另類的觀看方式,重新與宇宙連結,亦是賀特寫給史密遜的情詩,是一種走出傷痛的方式。
用一座火山建造的藝術品
要數最野心最大的項目,莫過於占士‧特雷爾(James Turrell,1943-)創作的《羅登火山口》(Roden Crater)。特雷爾擅長用光為創作媒介,他的作品絕不能從書本感受,是必須置身其中,才能真正體會它的神奇之處。特雷爾經常透過自然光線和建築結構,引導觀者進入靜觀的狀態,讓人經歷一種全新的感知。記得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Ganzfeld,那股震撼簡直無法言語,那就像牆上突然打開一片異度空間,讓你踏進光中。
1979年,特雷爾購入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彩繪沙漠地區一座約40萬年歷史、直徑約4.8公里的睡火山,他要將整座火山化作他的創作媒材。沒聽錯,是一座火山!這項工程非常浩大,歷時多年,直到2025年的今天仍在進行中。他將火山內部改造成一個觀察自然光與天體運行的藝術空間,將日光與星光引入火山內部。裏面有多條隧道與不同的觀測室,讓人能夠以肉眼直觀地感受時間、空間與宇宙的流動,結合他所有創作,成為他藝術生涯的終極項目。
目前《羅登火山口》計劃尚未全面對外開放。2019年饒舌歌手Kanye West曾在此取景拍攝Jesus Is King,並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此計劃。有消息指計劃完成後場內將設有32間旅宿,為參觀者提供另類體驗。這是否將會演變成一個旅遊項目?它跟原定計劃有何分別?世人又將會以什麼形式參與其中?特別在社交媒體當道的打卡年代,一切仍是未知之數。只可說所有藝術作品總有它的命運,是作品誕生之時不能完全預測的。
即使觀眾暫時未能親臨現場,但仍可從不同紀錄片了解這個項目及特雷爾的創作意念,包括德國公共媒體DW製作的Heaven on Earth,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LACMA)所拍的Filming Roden Crater,以及PBS的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可如詩般輕盈
以上說了很多矚目的大型作品,然而,地景藝術也不一定要移山填海,它亦可以如詩般輕盈。像英國藝術家理查‧朗(Richard Long,1945-)於22歲時創作的《以步行劃出的一條線》(A Line Made by Walking,1967),至今仍被視為是地景藝術與觀念藝術的重要之作。理查‧朗當時還是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的學生,這件作品是他在往返布里斯托家鄉與倫敦之間那長達約120英里的旅程途中誕生的。他途經威爾特郡時,選了一片草地,並在草地上反覆以直線步行,直到地面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他隨後以黑白攝影將這條線記錄下來,照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記錄了那年22歲的他在威爾特郡草地上曾經畫過的一條線,以及一種屬於學生時代的青葱歲月。
藝術家的不可能任務
雖然地景藝術的出現是為了讓觀眾走出畫廊,擺脫博物館這類傳統的室內展示模式,從而突破藝術品必須被收藏及永久展示的既定框架。然而,這種形式同時帶來不少挑戰。例如,有些作品會因自然變化而逐漸消逝,亦有些作品因位處偏遠地區,令人難以接觸。為了讓更多觀眾看到這些創作,藝術家一般會透過攝影與錄像為作品進行記錄。
這些影像常被視為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家亦會透過販售照片、草圖或模型等方式,支援創作所需的龐大資金。別忘記,藝術家從來不是吸風飲露,許多地景藝術計劃其實涉及極為複雜的流程與大量資源。從概念構思、設計圖則、場地勘察、法律申請、資金籌集到實地施工,每一個環節都需長時間的規劃與協調,當中所牽涉的資金與人力物力簡直匪夷所思。當藝術家其實並不浪漫,除了創作,更多時間是處理雜務。
以「包裹」聞名的藝術組合「克里斯多與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大概終身也在跟計劃書搏鬥吧!克里斯多夫‧雅瓦謝夫(Christo,1935-2020)與珍妮-克勞德‧德魯耶(Jeanne-Claude,1935-2009)二人的作品相當有趣,他們彷彿要包裹世界上所有東西,小至一束花、一件家俬,大至一幢樓,甚至一個島。噢!是11個島!他們在1983年創作的《包裹島嶼》(Surrounded Islands),便用了11平方公里的粉紅色布,包住邁阿密灣11個小島。作品在40多年後的今天重看,仍然震撼。另一件名為《谷幕》(Valley Curtain)的作品,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兩側山谷之間懸掛起一面寬約381米的橙色帆布。作品雖然僅展出28小時便因強風而被迫拆除,卻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時觀看到他們的作品,也許有人會誤以為那是AI圖像吧。那一項又一項接近不可能的任務,要靠怎樣的毅力才可達成?
難以理解的執著
有些人會將地景藝術與古代遺蹟如英國的巨石陣(Stonehenge)或秘魯的納斯卡線條(Nazca Lines)相提並論,因為它們同樣是在土地上進行的大型「創作」,並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連繫。儘管如此,地景藝術與這些古代遺蹟的不同之處,在於創作者的意圖和藝術語境。那些古代作品常被視為古人的宗教或天文觀測場所,而「地景藝術」純粹由藝術創作出發,兩者表面上或有相同之處,但本質上不盡相同。
雖然地景藝術往往需要龐大的規劃與資源,甚至歷經漫長歲月才能完成,但正是這些付出,體現了藝術家對創作的熱忱與堅持。有時,藝術的誕生不止是技巧或形式的展現,更源於一種難以言喻的信念,以及一份旁人難以理解的執著。地景藝術告訴我們,人應該有夢!
文˙ 葉曉燕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