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未來城市:逾八成消費集中按摩美容 北上浪潮 最受衝擊非零售餐飲

發佈於

【明報專訊】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亞的經典句子,近日被銀行廣告改寫為「北上or不上」。市民無論過關或留港消費,對消費者來說,這是一道看似輕鬆的選擇題。然而,市場變動的陣痛中,一些行業與從業者所面對的,不是優惠推廣式的二選一,而更接近莎翁原文本中的存亡抉擇。節假日港鐵羅湖站、福田口岸一帶出現排隊過關並不罕見,但設有上蓋商場、「過關即購物」的香園圍口岸(內地稱作蓮塘口岸)便是疫後新話題;皇庭廣場因港人湧入「獲救」成為內地新聞趣話,搭兩地牌七座豪華跨境車、山姆超市購物團則是以往少見的消費形式,折射出香港與內地個人消費行為的頻繁。與北上消費的熱度相對照,針對香港本地經濟民生的報道則多見「結業潮」、「執笠」、「消費降級」、「經濟寒冬」這類字眼,有媒體與facebook討論組進一步整理月度、季度的結業商戶名單。這些社會討論如同貼在城市肌膚上的溫度度計,測量着市民對經濟冷暖的感受。但皮膚感知是否可靠?可見關口人山人海,坊間討論的「北上潮」與實際狀况是否真的脗合?

研究:北上潮非新現象

2025年6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學偉倫經濟學教授兼經濟系主任宋錚及團隊發布「港人北上消費:規模、目的地及消費特徵」研究,其中一項主要結論是「港人在內地消費並無擠壓港人在香港的消費」。這句帶着公文氣息的表述,很快被多間媒體引用,進一步被壓縮成「北上無擠壓本地消費」。一句話雖然易於傳播,卻在學理上難以拆解,也讓公眾在心理上難以消化。

記者去信聯絡,請宋錚對研究方法作基本解說及補充。他先提醒,疫情期間香港與內地人員往來和經濟交流基本中斷,疫後的恢復在短時間內顯得驟然,「但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其實並不存在所謂前所未有的北上浪潮」。結合研究團隊的報告,他們根據政府統計資料指出,香港居民前往內地的旅遊次數在去年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而港人境外消費佔總消費的比例在疫情前後亦大致相若(見圖一)。宋教授指出海關人數的統計是準確的,但政府統計未必能涵蓋港人在內地的全部消費。因此,他們利用AlipayHK的數據進行平行檢證,發現結論與官方統計基本一致——「雖然赴內地的人數不斷增加,但每次透過Alipay消費的金額,與10年前相比基本一致,沒有太大變化。」從宏觀總量的角度看,研究團隊認為,疫情前後的差異更接近一種「復常」,而非「新浪潮」,「確實兩個現象在同時發生,但之間彼此未必是因果關係。」

港人內地消費總額高於疫前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經濟系副教授梁天卓則提出另一種觀察。他理解宋錚團隊在「返潮」說法上的根據,若參考政府數據,香港居民在海外消費佔總消費的比例,其實只是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倘若「北上潮」的規模超越疫前,該比例理應顯著高於現時。然而他提醒,若進一步檢視香港居民出境數據,會發現無論前往內地還是海外,出境人次均已超過疫情前水平。據他結合政府公開數據(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計算),與疫情前相比,近3個季度香港居民往返內地的人次已穩定上升至每季約2500萬人次,相當於每月多出125萬人、每日多出約4萬人。(見圖二)

相對宋錚團隊對結構的分析(消費支出在不同地點的配置關係,這筆錢是不是從香港挪過去的),他主要觀察港人在內地消費總額上升這一規模效應(錢有沒有更多花在內地)可能所致的影響。參照政府數據及宋錚團隊在研究中的推算,港人在內地每次旅程的平均開支約為1000港元,與疫前相比並無明顯差異。梁教授援引其早前專欄的觀點,認為從絕對值而言,人次增加,總開支自然水漲船高,如今港人在內地的消費總額已顯著高於疫情前。

比較港人兩地消費模式 北上集中個人服務類

檢視「北上」對港人在港消費的替代關係,是否算是更仔細的數據?宋錚補充,如果把研究的顆粒度(granularity)細化到個人層面,AlipayHK數據可以提供個體樣本——例如隨機抽取一名港人用戶,對方可能在深圳多消費1000元,可以繼而研究是否意味着同一時段在香港的消費相應減少。研究團隊透過多種統計分析後的結論是:「前往內地消費與他在香港本地的消費,在個人層面上,基本沒有直接關係。」

消費不是應該具有替代性嗎?宋錚表示,他也面對這樣的質疑,例如有友人向他提出「肚子只有一個,在深圳多吃一碗飯,在香港會少一碗」。但他認為,頻率來看多數用餐在家庭中進行,「深圳外出消費,可能會少在家裏做一餐」,因此對香港本地餐飲的影響其實有限。他進一步分析,餐飲並非北上消費的主要支出部分,AlipayHK樣本顯示港人在內地更大比重的消費集中於服務業——如美髮、按摩,約佔總消費額的一半。與此對照,這類服務在香港的消費比例極低。(見圖三)因此,宋認為深圳等地的飲食消費或許對香港本地餐飲業有一定影響,但真正被顯著替代的,是香港原本便相對稀少或價格昂貴的個人服務行業。宋錚表示,他日常或許也會有與坊間相似的觀感,但這些觀感並無確鑿數據支撐,而經濟學研究需要透過實證研究來檢驗感受。

記者提出的疑問在於:內地電子支付普及度極高,但同一名用戶在香港本地卻可能使用現金或信用卡等替代支付方式,這是否意味着研究樣本無法涵蓋全部消費行為?宋錚不諱言,若單純比較同一時段的電子支付數據確實會有偏差,「因為AlipayHK及其他電子支付工具在香港的代表性相對較弱」。不過,研究着重於同一用戶跨時段的變化,「例如某月在內地多花2000元,再看同期在港消費是否減少」。結果顯示,數據未能證明港人用戶的北上開支會相應擠壓在本地的消費。

縱使用戶層面的縱向分析可以觀察「同一用戶」的時間變化,記者仍想追問研究提出的「資深用戶」模型是否具有代表性。深入參與項目的博士生韓菁解說,研究鎖定的「資深用戶」指2021年前已具穩定消費習慣並持續活躍於AlipayHK的群體,如此分類可排除僅因2023年消費券臨時開通平台的「非活躍用戶」干擾。她補充,無論以「全樣本」或「資深用戶」數據檢視,結論仍然一致。宋總結:「從宏觀總量來看,北上與本地消費並不存在負相關性。」

兩地經濟整合是大勢 應支援衝擊較大行業

雖然研究顯示,個人在本地的整體消費開支未見因北上受擠壓,記者追問個體的消費結構是否隨北上潮出現變化,宋錚說,若在香港以現金於茶餐廳等小店消費,這部分交易無法在電子支付樣本中呈現;因此在研究正文與記者會上,他們也說明「不排除北上消費對某些行業影響較大,目前尚未有這類(非數碼支付)數據。」在訪問中他補充道,在結構性變化中需特別關注本地個人服務行業,如剪髮、美容、推拿等,此類服務在內地具有明顯的價格與供給優勢,更可能對香港造成實質衝擊。宋強調,要準確描繪衝擊範圍與深度,仍有賴更完整的數據支撐,若未來能取得更多資料,團隊願意進一步評估北上消費對具體行業的正負面影響。

不過,或許單純的餐飲影響有限,但會帶來服務與零售業連帶的產業聚合效應。記者追問,港人若北上一條龍消費——食飯、美髮、按摩、休閒娛樂——這樣的長期趨勢,是否會更深刻地改變在港的消費模式?宋錚相應指出不可避免的總體趨勢,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正走向更高程度的整合(integration)。「一些如個人服務業在內的行業,未來會面對結構性挑戰;有的部門會因整合而受益,有的則可能受損。」他形容,這其實關乎整個生態系統——哪些產業和服務能在總體趨勢下於本地生存與發展,哪些則需要因競爭壓力而調整。「政府需要多關注受衝擊較大的行業,提供更多支持。香港的經濟本身具備活力,我並不特別擔心,但在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確實會有一些行業承受陣痛。最終香港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結構與最具優勢的產業。」

對於「調整期的憂慮」,他顯得冷靜且持樂觀態度,並補充道,經濟繁榮的目的並不僅是GDP或行業收入的上升,而在於市民生活是否實際改善。「除了收入之外,還有價格因素。確實,去內地、日本、東南亞能用相同價錢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服務,這對消費者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北上與留港之間篇】

文˙ 于惟嶼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