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月餅銷情看淡 餅店生意恐更難捱 凱施大班相繼結業 聖安娜進軍「兩餸飯」開源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餐飲業的結業潮蔓延至餅店,繼凱施餅店年前因欠租停業後,以冰皮月餅聞名、擁有逾40年歷史的大班麵包西餅,亦在今年6月突然全線結業。臨近中秋,業界或寄望節日銷情帶動生意,然而有餐飲業人士認為,消費仍然疲弱,市民送禮需求下降,且部分消費者更選擇北上購買月餅過節,今年市場表現難言樂觀。有學者補充,港產月餅雖然品質不俗,但在經濟放緩下,需求已大不如前。月餅的「救命草」效應減弱,餅店生意恐更難捱。

明報記者 黃志偉、邱潤青

數據亦印證行業低潮並非偶然。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類別去年零售銷貨價值為80.93億元,按年下跌14.2%,為2011年以來新低。與2018年高峰的121.76億元相比,6年間蒸發逾三成。即使在疫情最嚴峻的2020至2022年,相關銷售仍能維持在97億至98億元水平,顯示近年跌勢更為明顯。

去年9月麵包糕餅銷售已較高峰跌39%

儘管中秋節向來被視為餅店「黃金檔期」,但去年9月「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的銷貨價值按年跌14.7%至11.47億元,較2018年9月的18.72億元大跌近39%。今年7月臨時數據則顯示,銷貨價值進一步下滑15.5%至4.36億元,已連跌六個月。若撇除1至2月農曆新年月份不同的「錯位」效應,自2023年9月以來,相關銷售持續錄按年跌幅。

事實上,銷情低迷促使業者重新審視經營模式。聖安娜便嘗試進軍「兩餸飯」市場,在太子新店推出韓式菜式,包括泡菜煎餅、醬炸雞塊等,定價68元,新張期有優惠價。值得留意的是,該店舖前身正是大班的分店,反映着傳統餅店走下坡之際,餐飲市場亦正在轉向。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出,傳統餅店逐漸失去年輕一代青睞,尤其是月餅市場按年萎縮,而且不少市民對傳統月餅所引致的健康問題有所關注,以及中秋食月餅的傳統文化漸漸被人遺忘。再者,部分市民選擇北上到深圳或大灣區購買月餅回港過節,本地生產的月餅銷售因此受壓。他續稱,過往顧客會購買月餅作送禮用途,但經濟仍未回復,整體消費力弱,送禮的月餅也隨之減少,故預料今年月餅銷情不容樂觀,亦難以幫到餅店生意回暖。

黃家和倡傳統餅店產品變陣 用社媒宣傳

黃家和補充,由於月餅是「一門賺錢」的產品,香港有不少餅店甚至酒樓、食店推出自家製造月餅,或找些本地或內地製造月餅工場在中秋期間推出月餅,冀增加生意。然而,近年銷量逐漸減少,不少餅店出現滯銷,剩下來的月餅要找辦法處理或當禮品送給弱勢社群,甚至無可奈何之下要毁掉,變成得不償失,甚至虧本,這也令到一些餅店近期索性不賣月餅。他認為,傳統的餅店需要改變產品種類結構,要有噱頭,也要在不同渠道包括社交媒體宣傳,才可免被淘汰。

學者:內地經濟放緩影響 月餅需求遠遜以往

經濟學者李兆波指出,高價麵包及西餅屬非必需品,消費者除了可在本地購買,還能透過網購或跨境到深圳選購,令部分消費未必完全反映在本港統計數據內。至於月餅銷情,他認為港產月餅雖品質不俗,但受內地經濟放緩影響,需求遠不如前。疫情前,中秋前一個月知名品牌往往已「斷貨」,如今供應充足,反映市場轉淡。不過,他提醒,月餅只屬整體「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類別的一環,難以單憑其表現判斷整體市况。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