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歐斐德:「主動型 vs. 被動型」投資的舊有爭論已死

【明報專訊】以往對主動型資產管理的質疑聲音消失了?曾幾何時,尤其在美國這類資金流動性充裕的市場,主動型投資策略似乎被宣判為「走向式微」。那只是幾年前的看法,如今的市場討論早已跨進另一層次。「主動型」與「被動型」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其意義正與日俱減。
用作投資組合策略屬主動
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來湧現出大量並不追蹤大盤指數的被動型基金:它們轉而專注於特定主題、投資風格、地區或其他細分領域。這些基金或許是被動操作,但如果用作為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其策略部署實際上相當「主動」。
其他因素亦正促使市場重新評估「主動型 vs 被動型」投資管理的刻板對峙。例如,近幾個月的金融市場波動,讓投資者深刻體會到集中投資在大盤指數(不論是全球還是美國指數)的潛在風險。MSCI全球指數中近四分之三為美國企業,而其中一半的權重僅由10隻股票(主要為科技股)構成。平心而論,過去這段集中投資的過程雖然被動,但確實為投資者帶來了不俗的回報。自2010年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回報率接近14%。
隨着美元走強及美股鞏固主導地位,其表現遠超其他環球市場。然而,在4月份由特朗普「解放日」關稅(「Liberation Day」 tariffs)觸發的拋售潮中,此風險已表露無遺。我們觀察到,投資者正採取更深思熟慮的部署,並意識到策略的必要性。根據施羅德投資最新的《全球投資者洞察調查》(Global Investor Insights Survey),訪問了全球995位專業投資者,涉及的資產總額達67萬億美元。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未來12個月內更傾向於運用主動型投資管理策略。此項調查於2025年4月至5月期間進行。
投資者需更前瞻或逆向思維策略
投資者希望為投資組合建立韌性,並尋求透過分散投資於不同地域、投資風格及資產類別來實現此目標。許多投資者正在減持美元及美元資產。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逆轉:以往在不確定時期,金融市場當中的慣性思維是將美元及美國資產視為避風港。如今,資金正轉向歐洲、亞洲或新興市場。這同樣關乎投資風格。面對配置市場指數的局限,投資者需要一種更具前瞻性或逆向思維的策略。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宏觀經濟因素(低利率、充裕的資金流動性、美國例外論等)如水漲船高般推高了所有資產。在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微觀經濟因素(例如個別企業的盈利韌性)正日益顯著。注重前瞻佈局變得更為迫切。未來有何投資機遇?其中一個方案可能是價值型投資,即透過買入被低估的資產以提供安全邊際;其他方案則可以是主題式投資,鎖定某個行業或趨勢。
如果未來的收益方案,是一個能同時提供公開及非公開市場(私募市場)債務的組合,那麼以往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的爭論亦隨之變得無關重要。同樣的道理亦適用於公開及私募股權(PE)。分佈式分類帳技術、人工智能(AI)和更低廉的運算成本,正推動我們邁向比目前傳統基金結構更精密、更具個人化的投資方案。個人和散戶投資者或許擁有就其個人目標和年期而量身訂制的投資組合;退休基金則可將對可持續性相關的偏好融入投資組合的建構中。在這樣的格局下,「主動型」與「被動型」的二元分類早已失去實際意義。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解決投資者的根本問題。單一迹象不足以構成趨勢,未來資金流向將是最終的證明。雖然過去25年被動投資的崛起一直是投資行業的一個主題,但這似乎是由行業塑造的故事,而非真正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如今,這場議論正走到轉捩點。
施羅德投資集團行政總裁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斐德(Richard Oldfield) 投資放大鏡]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張兆聰:Bloom受惠AI推高電力需求 (2025-09-08)
伍禮賢:361度受惠內地支持體育產業發展 (2025-09-08)
涂國彬:特朗普一天仍在位 金價更多新高可見 (2025-09-08)
袁國守:金價料高處未算高 (2025-09-08)
簡慧敏:立法規範籃球博彩 助打擊非法賭博 (2025-09-08)
《幫你格價》:存息料降 逾5厘高息股吸引 (2025-09-08)
葉創成:敘做3個月港元定存利率2.45厘 (2025-09-08)
陳正犖:澳元兌紐元短線看淡 (2025-09-08)
許健生:AI Agent重塑企業運作模式 (2025-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