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中醫意見:新冠後肺氣虛突失禁

【明報專訊】中醫稱尿失禁為「遺溺」或「小便不禁」,認為與腎、膀胱、脾、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註冊中醫鄭漪筠說,尿失禁病人多涉腎氣不固、脾虛或肺虛。2023年初,一名40多歲女士求醫,輾轉才獲悉她發病前確診新冠病毒,導致氣虛再引起尿失禁。
「初時她沒有提及自己曾中新冠,只說突然小便難忍,之後問病史時,才發現失禁前2、3星期中招,陽性時間較長,約1星期。病人明顯肺氣虛弱,行樓梯覺得很累,精神比較萎弱。」 鄭漪筠指出,患者較年輕,本身沒氣虛問題,診斷相信與染疫有關,故治療着重補益肺氣,處方複方補中益氣湯為主,並針對病徵加減其他藥材,用藥1個多月已開始有明顯效果,尿失禁隨後很快消失。
鄭漪筠解釋,尿失禁主要分虛證及實證兩大類。八成以上屬虛證,可再細分為腎氣不固、脾虛氣陷或肺氣虛弱,多見於年長人士、產後或更年期婦女、慢性咳嗽或便秘、過度勞累或久病體虛的病人。實證則分濕熱下注及肝鬱氣滯,前者常見於急性泌尿感染,後者則涉情緒壓力影響,導致膀胱功能紊亂。
中藥+針灸 3至6個月可改善
中醫透過問診、舌象及脈象辨證,不同證型所引起的病徵也有分別,如腎氣不固病人多伴隨尿頻、頭暈或腰膝痠軟;濕熱下注患者會有尿黃、口苦、尿道灼熱等情况。
治療方面,使用中藥複方如金匱腎氣丸等,並因應病徵加減藥物,「若伴隨咳嗽,可能加苦杏仁、紫蘇葉;如有失眠,會加安神藥物如酸棗仁或百合」。針灸也是常用治療,選擇接近腹部及膀胱附近的穴位,如腎俞或膀胱俞,以及小腿內側的三陰交等,以補益腎氣及膀胱功能;而艾灸則適用於虛寒證患者。
一般而言,輕度至中度患者治療約3至6個月可見改善,其後需持續調理固本。如產後失禁或暫時性氣虛患者,及早求醫,多數可根治。但若有嚴重神經損傷或延遲治理多年,有可能要長期治理,只能減少尿滲。鄭漪筠又指,「中醫也提議病人配合物理治療及西藥,效果再好少少。中藥與西藥不要同時服,隔開1至2小時」。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膀胱過度活躍抑制藥 或添心臟病風險 (2025-09-08)
物理治療:收緊盆底肌肉+忍尿訓練 重新掌控膀胱 (2025-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