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營氣衛氣協調 維繫健康運轉

【明報專訊】在中醫理論的廣闊天地裏,「氣」是一個核心概念,它不僅僅是五臟六腑的功能動力,更以不同形態在人體各處運行。其中,「營氣」與「衛氣」是管理人體營養與防禦兩大重要力量。它們雖然功能不同,卻同出一源,相互協調,共同維繫着生命的健康運轉。
近年一個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為中醫營衛晝夜節律理論提供了強力的現代佐證。本文將深入淺出地探討營氣和衛氣,以及如何與現代醫學的觀念相互印證。
營氣行於脈內 補給營養能量
營氣,顧名思義,其核心功能是營養。《黃帝內經》指出,營氣行於血脈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將從飲食中化生的精微物質輸送至全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為所有組織器官提供生命活動需要的滋養。大家可以將營氣想像成一支負責後勤補給的軍隊,在身體的「大本營」(血脈)內,有條不紊地為全身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與養分。
衛氣行於脈外 巡邏抵禦外邪
與行於脈內的營氣不同,衛氣主要運行於脈外,遍佈於皮膚、肌肉、腠理之間,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衛,即保衛之意。衛氣的功能,與現代醫學所說免疫力極為相似。它就像是巡邏在國土邊疆的士兵,時刻警惕並驅逐來自外界的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中醫稱為「邪氣」)。各種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等,都可以看作是衛氣功能的現代醫學體現。
夜間衛氣「歸營」 免疫防禦力較低
營氣與衛氣的運行遵循着一個非常精妙的「日夜節律」,這也是《黃帝內經》中一個重要觀察。《內經》提到,衛氣在一天24小時內會環繞身體運行50個周期,白天25周,夜晚25周。日間,衛氣行於體表,全力執行防禦功能,使人體在日間活動時能有效抵抗外邪,保持警覺與活力。到了夜間,衛氣會「潛入」血脈之中,與營氣交會。這種「營衛相合」的狀態是人體進入深度睡眠的必要條件。衛氣這支「防衛軍」在夜晚返回「大本營」休整,這也解釋了為何人體在夜間的免疫防禦力相對較低。許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發燒,特別容易在夜晚加重,正是因為衛氣內藏,體表的防禦力減弱。反之,如果這種節律被打破,例如衛氣在夜晚不「歸營」,持續在體表亢奮,便會導致「營衛不和」,引起失眠。
攝入食物 脾胃化生營衛之氣
如此重要的營氣和衛氣,它們從何而來?中醫認為,兩者皆由後天之本,由脾胃所化生。人體攝入食物後,經過脾胃消化吸收,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進而生成營氣和衛氣。這一古老理論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現代醫學發現,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腸道更是佈滿了淋巴結,是人體最大、最重要的免疫防線(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ALT)。脾胃(消化系統)不僅負責吸收營養,更是免疫系統核心地帶。因此,中醫強調養護脾胃,不僅是為了吸收營養(強營氣),更是為了鞏固免疫力(固衛氣)。
營衛失和 引發多種疾病
營氣與衛氣的和諧是健康基石,一旦失調,便會引發多種疾病。當病毒、細菌等外邪侵襲時,首先面對的是衛氣。若衛氣強盛,便能將邪氣阻擋於體表,疾病可能僅表現為輕微不適。若衛氣虛弱,邪氣便會長驅直入,由表入裏,侵犯到營氣與血液的層次,可能引發嚴重全身感染。同樣地,有些人無故容易出汗,也是營衛不和,衛氣固攝無力的表現。著名方劑桂枝湯正是通過調和營衛來治療此類問題。許多過敏性皮膚病如蕁麻疹,也被認為與營衛失調有關,治療上需從清熱、調和營衛入手。
這一理論在腫瘤治療領域,更展現出驚人的前瞻力。中醫認為,強大的衛氣(免疫力)能識別並清除早期癌細胞,或將其包圍,阻止擴散。當衛氣衰弱,癌細胞便可能突破防線,侵入血脈導致轉移。這與現代癌症免疫療法原理——即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有深刻的內在聯繫。中藥如黃芪等補氣藥,現代研究已證實能增強淋巴細胞的活性,為中醫扶正祛邪提供了科學依據。
免疫治療研究 印證衛氣晝夜節律
近年,一項關於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種重要的免疫療法藥物)研究,更為中醫衛氣晝夜節律的理論提供了強力的現代佐證。研究發現,在日間早段時間(例如下午3點前)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其治療效果和生存期,顯著優於在下午或傍晚接受治療的患者。這個發現震撼了醫學界,它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存在着與生俱來的時間節律。這與《黃帝內經》中「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的論述高度脗合:衛氣在白日最為活躍,人體免疫功能在一天中的這個「陽氣旺盛」時段達到高峰。因此,選擇在免疫系統最活躍時刻給予藥物,無疑能最大程度地喚醒免疫細胞,使其更有效地識別和攻擊癌細胞。這項前沿醫學的結論,彷彿是跨越千年的科學驗證,印證了中醫理論對人體節律的深刻洞察。
營氣與衛氣的理論,源於數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在缺乏現代解剖學知識的條件下,古人通過對生命現象的細膩觀察,提出了這一精妙模型。時至今日,當我們用現代醫學的顯微鏡去探視人體時,會驚訝地發現,無論是免疫系統的晝夜節律,還是消化系統作為營養與免疫中樞的角色,都與中醫營衛理論形成了美妙的呼應。這充分證明,中醫不僅是文化瑰寶,其內涵的深刻智慧,至今仍在啟迪着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