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兒言自得:脫貧和健康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上月和朋友去了貴州一趟,這是我第一次到這個以前出了名「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錢」的「鬼地方」。我們選的是自由行,由旅行社安排車輛導遊,載我們去到哪看到哪。住的是民宿,吃的是「隨遇而安」的地方菜,行程也有彈性,不像旅行團那樣拘束。

以前想起貴州,腦子裏總離不開「窮」字,不但是窮山惡水,人也窮到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褲子穿。山區居民出行全憑一雙腿長途跋涉上山下山,有時更要飛渡鐵索,費時失事兼危險。交通不便令許多孩子失學,看病也是一個大問題,醫療設施和醫護人員兩缺,加上居民整體教育水平不足,嬰兒死亡率怎能不高企不下?

精心部署 貴州脫貧非偶然

今趟貴州之行,卻令我大開眼界。香港坐高鐵到貴州省會貴陽,只需5小時,快速舒適,再沒有坐飛機的誘因。從貴陽去其他地方,即使偏遠山區,都有高速公路直達,到處都是巍峨大橋跨山涉水,以前飛渡鐵索的情景不再。那裏的民居和市容,都不似窮困破落。我們入住的其中一所民宿,坐落在一個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村子裏,隔鄰剛有人家辦喪事,習俗要搞3天,早晚都鳴奏哀樂,頗有點擾人清夢。到了出殯那個早上,但見街巷都塞滿汽車,大惑不解,徵詢民宿一名工友,她說這裏習俗是一家有喪事,整條村子都來送殯,而他們村子每家每戶至少有一部房車,這和我想像中的貴州相差太遠了!若不是親身耳聞目睹,還以為是什麼宣傳大隊的樣辦答案。

原來,被譽為「貴州奇迹」的貴州脫貧,絕非偶然,而是精心部署,一步一步達成的龐大工程。政府首攻基建,尤其是公路和鐵路網,務求做到「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大大促進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然後精準扶貧,甚至大規模把貧瘠山區的貧困戶遷移到有工作及其他生活配套的社區。再看準貴州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例如種茶種藥材等特色農業,利用本地山水和少數民族特色發展的旅遊業,水電煤炭資源豐富發展的能源和綠色工業,因電力便宜引進的國家級大數據中心等,都為民眾創富製造了條件。

社會經濟起飛 嬰兒死亡率急降

創富對民眾健康有何影響?嬰兒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IMR)一向是每個國家、城市或地方的重要健康指標。香港的IMR經常處於世界最低,2022年為1.7(以每1000名計,下同),令我們引以為傲。貴州2003年的IMR是35,比一些非洲落後國家還要差,這數字在過去20年以驚人速度下降,到了2022年竟低至3.37,那是名副其實的超英勝美(2022年美國是5.6,英國是3.9),成就驚人。許多人把IMR降低歸功於先進醫療,其實和IMR最息息相關的是社會經濟發展。香港上世紀70年代IMR斷崖式下降,正值香港經濟起飛、GDP飛升之時,比引進先進醫療還要早好幾年。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有同樣軌迹,經濟發展好,衛生條件得以改善,政府也有能力推動教育、醫療和市民健康,IMR下降是意料中事。美國號稱最富裕國家,但IMR長期處於發達國家榜末,可能與人謀不臧和貧富懸殊有關,單看2022年白人的IMR是4.52,非裔是10.86,便可見一斑,他們是時候向貴州學習了。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