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醫言有理:防蚊遠離日本腦炎病毒

【明報專訊】香港早前確診一宗外地輸入的日本腦炎個案,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經蚊子傳播。全球每年有近萬宗新日本腦炎病例,估計只有少於1%受感染後出現腦炎病徵。腦炎病情一般較重,死亡率高,近半倖存者有神經系統後遺症。
輸血、胎盤、器官移植可傳播
日本腦炎在亞洲及西太平洋地區流行,近年在澳洲有擴散迹象。在溫帶地區如中國、日本及韓國等地,腦炎病例大多發生在較溫暖月份,間中出現大爆發。在熱帶地區如印尼、越南及泰國,全年都有感染,尤其雨季。
日本腦炎病毒由三帶喙庫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傳播,涉及蚊子和脊椎動物宿主,主要是豬和禽鳥。人類只是偶然受影響,同時不會感染蚊子;因此,蚊子不會將病毒直接從一個人傳播給另一個人。三帶喙庫蚊主要在稻田、沼澤及淺水池中繁殖,夜間叮咬大型動物及鳥類,很少叮咬人類。日本腦炎病毒其他傳播途徑包括胎盤傳播、輸血、實驗室意外及器官移植。
在病毒流行地區,日本腦炎病毒一般感染兒童及青少年,大多數成年人已受感染,產生免疫力。而香港人一般沒有免疫力,出外旅遊時應小心避免蚊叮。
無特效藥 治療控顱內壓
病者有旅遊史,出現腦炎病徵,檢測血液或腦脊髓液IgM抗體可確診。病毒量一般低,基因測試或呈陰性反應。目前未有針對日本腦炎病毒的特效藥物,治療主要是支援性,包括控制顱內壓,維持足夠腦部供血,控制腦癇,以及預防繼發性併發症。前往流行地區,應採取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蚊叮,高危人士可考慮接種疫苗。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