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量力而為 均衡鍛煉 生命在於運動 勿過勞 忌單一

【明報專訊】政府鼓勵市民做運動,宣傳標語是「日日運動半個鐘,健康快樂人輕鬆」。「日日運動」4字畫龍點睛,點出了關鍵,就是貴在堅持。如果能夠將運動養成習慣,不單健康快樂,還可以養生長壽。
我早已將運動變成了生活作息的習慣,習慣是很奇妙的東西,養成之後一天未做運動就渾身不自在,做了運動後頓覺渾身舒泰,精神奕奕。
先父生前任職香港華仁書院中文科及體育科教師,朗誦是其強項,體育運動更是戰績彪炳,曾在遠東運動會(早年亞洲地區綜合運動會)等大型賽事中得過不少獎項。在我心底,先父是一位慈父,還是一位運動健將。他很喜歡打排球和足球,偶然也會帶我一起觀看球賽,在他薰陶下,我對運動埋下了狂熱種子。他生前甚少病痛,逝世時89歲,在舊社會中已屬高壽。
先父母同畢業於廣東體育專門學校,兩人志趣相投,對運動興趣濃厚。先慈曾任中學體育教師,亦在香港中文大學教過舞蹈,享壽100歲,也是很少生病。兩老都為運動令人健康長壽做了好榜樣,我有幸得到他們的遺傳基因和言行身教,與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我今年81歲,一直維持每周有3個清晨上山落山慢跑兩公里,兩個下午相約球友打籃球友誼賽,球賽不計較勝負,重點是活動筋骨,保持靈活身手。另外是拳不離手,我會抽時間打詠春拳「小念頭」,防止肌肉退化,訓練精神集中及身體反應。而晚上就寢前心境平靜就會練一遍達摩禪功,令真氣流轉大小周天,暢行全身經脈,為深層睡眠做足準備。還有是曲不離口,我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大展歌喉;唱歌是以丹田發聲,肺活量隨氣機擴張舒展,橫膈膜上下升降,對健康有難以量化的正面作用,這些都是我的運動養生秘訣。
必須強調,我做的各種運動,都是日積月累,經過多年歲月才見成果。就以達摩禪功(氣功是體內經脈氣血循環運動)為例,偶有學生反映,學習了一段日子,氣的感覺若隱若現,好像停滯不前,這時我會反問:「你練習了多久?是不是每天練習?」對方反應總是無言以對或含糊其辭。現代人許多時是急於求成,缺乏耐性,練習氣功絕非旦夕之間可以見效。非獨氣功如是,其他運動也一樣。《道德經》第41章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修道和運動同理,請問各位讀者,想做上士、中士,還是下士?
合適運動 做完精神爽利
但是勤力不代表過度,切記過猶不及,即使簡單如步行,行得太久都會損害健康,中醫說:「久行傷筋。」提倡日行1萬步與建議每天喝8杯水一樣,全是以偏概全,不足為訓。中醫說每一個人體質不同,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機械人。
運動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適可而止。怎樣衡量呢?就是運動之後感到很舒服,精神爽利。倘若運動後沒精打采,筋疲力竭,甚至筋骨肌肉痠痛,就是運動過量,或所做的運動並不適合你。那麼,宣傳標語提的「半個鐘」又是否合適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有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體能活動。這些標準都值得參考,然而實際情况仍是因人而異。
中醫認為五臟各有特質:心喜登高、肝喜走路、脾喜跪坐、肺喜跑步、腎喜跳躍。舉例,腎「主骨生髓」,骨骼強健筋便有力,我打籃球時跳躍自如,正是腎氣充盈之表現。選擇運動種類當然還有其他考慮因素,例如個人興趣、客觀條件,以至經濟狀况等,大家不妨仔細考量再決定。
時興運動多元,和讀者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走路、跑步、健步、爬山、游泳、跳舞、武術、瑜伽、體操等不同運動,各具特色及功效,持之以恆,必有裨益。運動如果過於單一,就如飲食習慣出現偏食一樣,容易讓身體趨向失衡狀態,長遠也可能會出現不良副作用。試以跑步為例,容易會因為長時間活動某一組關節肌肉而勞損,跑步時髕骨(俗稱膝蓋骨)持續受壓而出現磨損或骨刺是十分常見。我兒子以前有段時間因為體重問題而開始跑步,堅持了一段日子,體重減下來了,可是代之而出現的正是髕骨勞損,要停下來接受針灸及藥物治療,經過漫長時間治療才漸見好轉。
冬泳或致寒濕困體
常聽到有人說游泳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有氧運動,既可強健心肺機能,又可以放鬆身體,水的浮力還可以紓緩關節和脊椎痛楚,在炎炎夏日碧波暢泳,更是人生一大快事,優點多不勝數,那是否全無缺點呢?答案是否定。身邊有朋友一年四季堅持游泳鍛煉身體,氣管疾病確實改善了,可是風濕病如影隨形,而且發作得愈來愈頻密。他們從不認為此病與四季無休的游泳有關,來看病時經常聽到他們說「年紀大,機器壞」,明顯地歸咎於年齡因素,但他們比我年輕許多,按照這個邏輯,我也應該有風濕病,而且更嚴重才對,那為何我沒有呢?
中醫養生,主張人與天地為一體,秋收冬藏,萬物都要順應天時,動物冬眠,可見一斑。《黃帝內經.素問》云:「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天寒地凍,最宜添衣保暖,縱使泳池設有恆溫裝置,中醫認為水的性質究屬寒涼,冬泳仍是違反了自然規律,以致人體自我保護機制紊亂,寒、濕困體,自討苦吃。退一步說,假使冬泳鍛煉已成為習慣,一時三刻改變不了,最好事先準備溫熱的生薑紅糖水,或者用生薑切片(或絲)泡水,游泳完結時飲用,驅除寒、濕之氣,否則必然後患無窮。平心而論,運動種類各有優劣是很自然的事,有必要審時度勢,靈活變通。
做不同運動 避免局部勞損
每個人都有不同興趣,正如我熱愛籃球運動,打了數十年仍然興趣不減,深信這項運動對我來說仍然是利多於弊。我會量力而為,因應自己狀態、體能、實際情况等去微調活動頻率。我還會編排時間,定時做不同運動,讓身體的筋骨肌肉得到均衡的鍛煉,避免局部勞損,而且運動時不過於單一,做到運動全面而不偏食。
無論如何,想透過運動改善健康,養生長壽,最重要還是展開實際行動,堅持每天抽出時間,而不是天天嚷着太忙沒時間。我有一個建議:假設每天運動30至40分鐘,嘗試分開幾個時段,每次10至15分鐘,隨意活動一下四肢,做任何運動也可以,維持最少兩星期,你的精神和體能都會有明顯進步,因為生命在於運動。
文:何樹勛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