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邱勇:智能物業管理:服務自動化與人性化之間的平衡

【明報文章】隨着科技迅速發展,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機械人等技術,已於各行各業逐步落地。在香港,物業管理行業早已開始智能化,不少物管公司已引入AI自動化對話技術,協助解答客戶查詢。客戶毋須安裝額外的應用程式,便可透過常用的即時通訊工具(如WhatsApp)查詢物管事項;即使在非辦公時間或公眾假期,亦能即時得到回覆或轉介。這大大縮短了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此外,特區政府及私人企業也積極探索利用機械人,取代清潔員及保安員的可能。今年8月,將軍澳日出康城領都的管理處,計劃用禮賓機械人取代約四成保安崗位,預計每年可節省逾百萬元的屋苑管理開支。不過,此提議引發該屋苑居民強烈反對,並在社會引起廣泛熱議。這一事件所掀起的波瀾,令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探索新的物管模式,及未來人力資源配置的可能。
科技應對人手荒 提升物管效率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物業管理行業面對多重挑戰。對於物管行業引入新科技,筆者深深支持(註1),因為這不僅能夠提高管理效率,還能改善居民生活質素。物管行業在不斷專業化的同時,面對着人手不足的挑戰。根據職業訓練局的2022年人力資源調查,隨着香港有愈來愈多新樓宇建成,保安業人力需求每年平均增長1.1%,但基層保安員的流動率卻高達32.4%,主任級保安員流動率也高達25.8%(註2)。保安業空缺率為5.7%,62.4%受訪僱主表示於過去12個月內,因勞動力短缺而遇到招聘困難,揭露了保安服務業長期處於「人手缺,招聘難」困境。
此外,勞動力老齡化,將繼續成為保安服務的一個主要發展障礙。上述調查發現,61.8%保安人員許可證持有人年屆51至80歲之間,只有38.2%持證人在50歲或以下。預計未來20年內,本港老年人數目將增加近一倍,這一趨勢將進一步加劇行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並影響服務質量。在工資方面,保安行業薪資水平普遍偏低,這使吸引年輕人才變得更困難。年輕一代往往更傾向選擇薪資更高、發展前景更好的職業,導致保安行業人才流失日趨嚴重。
由此可見,本地保安行業面對着高流動性、從業員年齡偏高、人手不足等挑戰,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保安服務的質量。引入機械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降低管理成本,同時提升服務質量。在職業安全角度來看,保安員時常需要面對「衝突」,屬於較高風險的工作。相比之下,機械人更具安全性,因為它們不會受到疲勞或情緒影響。引入保安機械人,既能減輕人力壓力,亦能夠有效降低發生事故(如意外和工傷)的風險。
機械人取代人力 責任誰屬難釐清
在香港,機械人於屋苑或物業內巡邏,已非新鮮事。特首在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智慧屋邨管理」,挑選10個公共屋邨作試點,引入創新科技以協助日常管理。同年11月,巡邏機械人「小保」現身皇后山邨,負責巡邏工作;如發現違規行為,可即時發出警告。除了皇后山邨,房委會目前也在其他4個公共屋邨(包括石排灣邨、興東邨、東匯邨及嘉福邨)試行應用保安機械人。
然而,引入機械人服務並非沒有挑戰——當機械人出現失誤時,責任由誰承擔?這方面需要明確的標準和規範。機械人作為技術產品,其運行的可靠性和準確性,至關重要;任何技術故障,都可能導致重大的安全隱患。此外,本港保安行業要求相關從業人員必須申領許可證,但對機械人來說,是否也應該有相應的許可證制度?如何確保在機械人運行過程中出現故障時,保安公司能夠充分應對,履行合約上所訂明的責任?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同時,居民的擔憂亦不容忽視:機械人是否能夠維持現有服務水平?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機械人能否及時應對?保安工作往往需要情理兼顧;缺乏人情味的服務,勢必會使保安工作變得冰冷。因此,如何平衡機械人與人類之間的情感互動,當前技術尚無法完全做到。居民需要的,不僅是冷冰冰的數據和反應,更需要於危機時刻能夠感受到人類關懷和支持。
社會影響需正視
政策監管皆重要
在考慮引入機械人時,我們同樣需要關注其對社會的潛在影響。自動化和AI的發展,無疑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惟也可能導致大量工作崗位流失。特別是在保安行業,大規模引入機械人,可能令許多保安員面臨失業風險。因此,在引入新科技的同時,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保障這些從業人員的權益,並提供必要培訓及轉型支援。這不僅是對從業人員的責任,也是對整個社會的承諾。通過開展職業再培訓計劃,幫助保安員轉型到其他行業或職位,才能夠確保他們不會因科技發展而被邊緣化。
在引入機械人執行物管工作的過程裏,相關政策的制訂,至關重要。政府需建立一套完整監管框架,以確保機械人的使用不會侵犯居民隱私權;同時,針對保安機械人的運行,應明確責任歸屬,避免於出現問題時推諉責任。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個透明、公正的監管機制。此外,業主和物管公司應就引入機械人充分溝通,讓居民了解其功能和使用情况,以減少不必要恐懼和誤解。讓居民參與引入機械人的過程,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安全感,也可以提升社區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機械人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例如能夠為業主或法團節省多少管理費、是否能顯著提升居民安全感,仍需進一步研究。相關實證研究的結果,將為業主和物管公司提供具科學性的決策依據。這些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評估機械人應用的實際效益,還能指導未來的政策制定。
結語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變革,本港物業管理行業必須勇於探索、善於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素。引入機械人,能夠為行業帶來新機遇,惟同時也伴隨着諸多挑戰。我們應該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切勿忽視人性化的管理與服務。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實現科技與人類的協作,為香港物業管理未來開創更美好前景。
註1:可參閱文章H. Hou, D. C. W. Ho & Y. Yau (2024). Smart tools to facilitate digitalisation of facilities management service delivery: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Facilities, 42, No.1-2, pp.27-50.
註2:可參閱職業訓練局保安服務業訓練委員會《2022年保安服務業人力調查報告》
作者是嶺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邱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