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尋社署推薦減 公屋體恤安置數跌 收遷出信母子遺屬 促上訴委會交代裁決原因

【明報專訊】本報昨日報道天水圍天恩邨精神病患母子被指申請公屋時無如實申報資產,去年11月遭房署要求遷出,在上訴委員會(房屋)確認「遷出通知書」後,兩人分別於今年4月及7月墮樓亡。協助死者家屬鄧小姐跟進事件的黃先生昨引述對方重申,促上訴委員會盡快公開交代裁決原因。另今次事件涉體恤安置,本報發現房署編配體恤安置單位由2018/19年度873個,減至2024/25年度320個,減幅63%;社署回覆解釋,過去3年尋求社署推薦體恤安置個案減36%,由2022/23年度482宗減至2024/25年度309宗。
房署:體諒需時執拾 完成始收回
被問涉事公屋單位收回進度,房署回覆稱理解和體諒鄧小姐需時收拾單位內的物品,待其完成後才收回,編配給有需要人士。涉事住戶鄧母與鄧先生分別患躁鬱症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青山醫院曾發證明書建議容許二人續居單位,鄧小姐日前質疑上訴委員會裁決無採納醫院建議。
黃先生回覆查詢表示,昨曾致電鄧小姐時複述本報報道內容,她聽了幾句便開始哽咽,而他認為房署的回應仍未解答鄧的疑問。他解釋,房署指負責2月25日審議該個案的上訴審裁小組由3名分別具法律或社工背景人士組成,鄧小姐質疑有社工背景人士應理解精神病患者處境,不明白小組為何仍決定確認「遷出通知書」,故她冀上訴委員會盡快交代裁決原因,「希望還死者公道」。
當時未提覆核
稱因屬綜援戶及情緒不穩
對於鄧小姐的母及弟上訴不果後未提司法覆核,黃稱鄧母屬綜援戶,二人皆沒工作,難負擔聘律師;且二人情緒不穩,鄧小姐不願二人為司法覆核奔波勞碌。
另外,房署曾轉介二人個案予社署,鄧先生6月30日曾接獲明愛通知正跟進體恤安置事宜。翻查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公屋編配估算文件,估算體恤安置單位近年續減,由2018/19年2000個減至2025/26年的350個,減幅82.5%;實際編配數目由2018/19年873個減至2024/25年度320個,減幅約63%(見圖)。房委會文件解釋,因應社署推薦個案減少而調整預留單位數目。
社署:八成體恤安置個案獲推薦
社署回覆稱,體恤安置按每宗個案實際情况及需要而定,因此每年向房署推薦個案數目有浮動。社署舉例,2022/23、2023/24及2024/25年度尋求社署推薦體恤安置個案分別為482宗、346宗及309宗,當中獲推薦的有387宗、277宗及249宗,即約八成獲社署推薦,強調數字減少原因包括有個案因個人及家庭情况改變不再尋求推薦體恤安置,例如已由其他途徑獲派公屋或分戶。
狄志遠:昨官員聯絡 同意人性化處理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狄志遠昨向本報表示,社區有需要個案未減,如遷拆戶、有經濟困難長者、受收回公屋影響者等,擔心上述數字下跌是因社署「手緊」而導致。他透露,昨有官員就改善收回公屋相關工作指引聯絡他,雙方同意要更人性化處理特殊個案;同時他建議可在上訴委員會加入更多社工、心理學家等背景的人。
社協倡房署及早轉介有需要個案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兼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說,由於近年社署轉介個案減少,因此小組委員曾建議減少實際編配單位數目,將配額分配予其他公屋類別。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呂綺珊建議房署可及早將有需要個案轉介社署,提供體恤安置。
明報記者 蔡穎琳 黃偉超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上訴裁遷出個案 「房署可安排臨時收容」理由之一 梁文廣:「包底」非單一因素 信多經社署體恤安置 (2025-09-09)
話你知:接「遷出通知書」15日內可上訴 平均2.3月達裁決 (2025-09-09)
